大型人文纪录片《布达拉宫 时空解码》将于10月18日起在咪咕视频全网独播。作为中华文化瑰宝的影像化重构,《布达拉宫 时空解码》以别开生面的方式开启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沉浸式文化探索之旅,并邀请“HAYA乐团”量身打造片头曲,以多元艺术视角赋能文化表达。
行进式观览千年文化脉络,沉浸式体验罗云熙声情之旅
《布达拉宫 时空解码》在延续前作人文底色的基础上,融合创新技术,以全景视野激活了这座文化宫殿的千年记忆。该片以真实游览路线为叙事脉络解构7个篇章,观众可跟随镜头的脚步,逐一欣赏白宫门庭内承载岁月的珍贵壁画,探寻红宫灵塔的神秘与庄严,更可沉浸在XR虚拟技术还原的历史场景中,亲手“触摸”砖石上的岁月留痕,聆听金顶传来的空灵回响,亲历布达拉宫的前世今生。为了更加凸显布达拉宫文化基因的魅力,纪录片特别邀请到演员、歌手罗云熙担任旁白配音,其温润而又有力量的声音,将这座文明殿宇流淌了千年的历史故事娓娓道来。
看片会上释放出的首集《初见红山布达拉》,为观众开启了探索雪域宫殿的第一程,从红山脚下启程,途经圆满汇集道,穿越德阳厦广场,最后抵达白宫门庭。历史的注脚从此处开始,跨越时空的密码也在此处被破解,当想象变为现实,古今历史的连接更加紧密,古老智慧在数字时空中焕发着新生。伴随着罗云熙细腻质感的旁白,现场观众正视自己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凝神屏息,似乎已身临其境,走进殿宇深处,与承载千年历史的文物深情对话,感受着这座宫殿的岁月峥嵘与传奇魅力。
XR虚拟技术打破时空壁垒,主创分享幕后攻坚历程
解码一座宫殿,激活千年文明。一部精彩纷呈的作品背后是整个团队对文化精益求精的追求和对技术孜孜不倦的刻苦钻研,该片以突破性的叙事视角和创新技术揭开历史面纱,将开放与未开放区域深度融合,让文化脉搏在虚实交融的叙事场域中尽情跳动。看片会现场,主创团队积极分享观影感受和背后的创作心得,并就该片的艺术和技术创新,与媒体展开热烈讨论。
作为《布达拉宫 时空解码》的出品方,如何有效地将布达拉宫的故事进行破圈,咪咕相关负责人概括了核心举措,首先是利用技术的创新与升级打破传统纪录片的表现形式,让故事更好看、更有深度;二是寻找与年轻观众的连接点,触达更多元的圈层受众;三是进行渠道联动,依托中国移动资源优势进行曝光的全域覆盖;四是文旅融合,将线上流量转化为线下体验,吸引更多观众切身实地走进布达拉宫。
总导演范得良回忆了制作该部纪录片所遇到的困难时刻,他指出最大的挑战可追溯到制作的初始阶段。他透露当时团队面临着时间和内容布局的双重压力,一方面需要在有限时间内翻阅浩如烟海的资料,了解布达拉宫复杂的内部结构,另一方面采用真实游览路线作为叙事脉络的这一创新点,既是思路也是束缚。“如何明确七个篇章的主题,如何合理分配内容比重,使其超越走马观花式的游览,这些都是短周期内的大挑战。”
“所谓的艺术手段,实际上是为了达到观众对内容的理解。”艺术总监瑶林从艺术风格角度分享了自己的见解,他表示运用新的技术和视听手段传达给观众的首先是认知,其次是理解,再而产生共情,这是该部纪录片在艺术手段上所要达到的效果。
数字化导演李朕在分享中强调了本片技术的里程碑意义,指出该片是国内首次大规模将XR虚拟技术应用于拍摄的纪录片。为了呈现高精度的写实画面,团队自主研发了智能控制系统,以毫米级操控的方式隐藏开关,同时通过自研算法,用数字资产完成了片头的渲染与制作,并联合国内高校对布达拉宫的壁画进行修复与AI动画生成,最终实现了写实性的视觉还原。
主持人、制片人戴娆表示,在拉萨实地探访近百次的经历,让她对宫殿的整体空间结构产生了“盲人摸象”般的探索欲。本季创作的核心,正是为了弥补这一视角的缺失。团队选择以清晰的游览路线为线索,引导观众明确自身在空间与历史节点中的方位,既从建筑学角度解析结构,也兼顾通俗性与实用性,旨在让每位观众都能获得身临其境、深浅皆宜的观看体验。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杨文杰
更新时间:2025-10-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