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是一年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取“露水寒冷,将凝结也”之意,是一年中第一个带“寒”字的节气。此后昼夜温差变大,气温开始下降,秋意渐深,干燥与寒意交织。在这样的气候背景下,顺应自然、调节身心,是保持健康的关键。
在秋季,许多中医专家建议遵循“三宜”原则:宜保暖防寒、宜润肺养阴、宜适度运动。
寒露之后早晚温差大,人体容易受寒邪侵袭,因此保暖防寒十分必要,尤其要护住体内阳气。秋季气候干燥,又极易伤肺阴,导致咳嗽、咽干、皮肤干枯等不适,宜润肺养阴。至于运动,应以节奏平和为主,避免过度出汗而损耗体内的阳气。这些原则并非空泛,正是以人体在秋深气冷时的生理反应为依据。
在中医养生里,食疗一直都是重要部分。在这个节气,应多摄入有润燥、养阴、补气的食材。
吃芝麻 自古有“秋之燥,宜食麻以润燥”一说。芝麻味甘、性平,入肝、肾、肺、脾经,能润肺生津、补益肝肾、润肠通便。它能缓解皮肤干燥、便秘等秋燥症状。白芝麻更适合日常食用,黑芝麻则因其药用价值常被推荐用于滋补用途。不仅可以将炒熟的芝麻打成粉、制作成芝麻糊,也可以将芝麻酱作为日常调味料拌蔬菜、拌面食用。不过,应注意控制芝麻用量,不宜过多。对于肠胃虚弱、消化功能不佳者,要适量食用。
吃柿子 民谚说“立秋核桃白露梨,寒露柿子红了皮”。柿子可以养肺护胃、清热祛燥、化痰止咳、生津止渴、涩肠止泻。柿子上的“柿蒂”有降逆止呕的作用。柿子可以直接生食,也可以做成柿饼等加工制品食用,但要注意避免空腹食用,也应避免与牛奶、海鲜等高蛋白食物同食,以免引起消化不良或胃柿石结晶等不适。胃寒或肠胃功能弱者,要谨慎。
吃冬枣 冬枣在秋末入冬之际成熟,是富含营养的食材。冬枣含有如氨基酸、维生素C等多种人体必需成分,被称为“活维生素丸”。它可以帮助调节免疫、增强抗病能力,预防感冒;同时具备抗氧化作用,有助于皮肤弹性维护,让人年轻有活力。不过,枣类属温性食材,糖分也不低,糖尿病人群或需要控制血糖者需适度食用。肠胃燥热者,应慎重。
合理添衣与饮食温补 随着气温下降,应适时添衣、注意保暖,尤其是肩背、腹部、足部。饮食上宜少食生冷、辛辣、油腻之物,多吃温暖、润养的食材。
控制饮食节奏与量 秋冬季节有食欲增强的倾向,但进补需以适度为宜。虽说“秋季进补,冬令打虎”,但进补不可盲目,尤其对于脾胃虚弱者而言更要谨慎。
多饮温开水或润燥饮品 秋季易秋燥,此时多饮温水或淡茶、梨水、蜂蜜水等,有助于润肺、预防燥咳。
寒露是深秋的重要节点,自然界由盛转敛,气候开始转寒。要顺应这一变化,养生之道必须以温润、滋阴、防寒为核心。注意“三宜”“三吃”,再搭配上平稳运动与合理作息,就能更好地度过这个季节,提升身体的适应力与健康水平。
(戴琪瑶 综合整理)
来源:北京日报、澎湃新闻、四川在线
更新时间:2025-10-1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