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人活在世上有两大义务

山野村夫 明清书话 河北



王小波在《我的精神家园》中曾写道:“人活在世上有两大义务,一是好好做人,无愧于人生一世。这一条我还差得很远。另外一条是不能惯着别人的臭毛病,这一条我差得更远。这句带着自嘲的坦诚,像一颗投入湖心的石子,在无数人心里漾开涟漪。他的文字总像一把带着体温的手术刀,剖开生活的肌理时,从不见凌厉的锋芒,却总能精准触到最真实的痛点——我们何尝不是在“好好做人”的路上蹒跚,又在“拒绝纵容”的边界上犹豫?“还差得很远”的清醒里,藏着最朴素的生存智慧:知道自己不足,才懂得往哪里走;明白自己妥协太多,才记得要守住什么。

心似琉璃盏,拭尽尘霜见本真

“好好做人”从不是追逐无瑕的幻影,而是像擦拭琉璃盏般,在日复一日的自省里,让蒙尘的本心慢慢透亮。王小波说自己“还差得很远”,恰是这份不掩饰的缺憾,成了修行的起点。

东晋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里坦陈“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他不避讳曾为五斗米折腰的过往,却在认清心之所向后,毅然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时,他“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在泥土与汗水里,把“好好做人”活成了对本心的忠诚。就像那盏琉璃盏,虽有细密纹路,却在日日擦拭中,愈发映得出天光。

当代作家史铁生坐在轮椅上,却把“好好做人”写成了对生命的热爱。他说“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于是在病隙里写散文、练书法,把旁人眼中的“缺憾”,活成了精神的丰饶。这恰是“无愧于人生一世”的真谛:不必活成别人期待的圆满,只需让自己的灵魂,在岁月里始终带着温度。


界如清溪水,退让便失旧源流

“不能惯着别人的臭毛病”,原是对人际边界最温柔的守护,像清溪水守住河道——让一寸,可能淤塞半里;退一步,或许失了源流。王小波说自己“差得更远”,道尽了多少人在人情里的踟蹰。

明代徐渭一生狂放,却在守界上寸步不让。有权贵想强逼他作画,他宁愿“笔秃千管,墨磨万锭”也绝不屈从,坦言“吾笔可杀不可辱”。这份倔强,不是不近人情,而是为自己的精神领地筑起堤坝:可以赠画给知己,却绝不卖给权贵。就像溪水遇到顽石,宁肯激起浪花,也不绕开改道——改了道,就不是原来的溪了。

演员陈道明在演艺圈以“不近应酬”闻名,有剧组想借“聚餐”之名让他陪酒,他直言“拍戏归拍戏,私下不必应酬”。起初有人说他“摆架子”,但久而久之,反而没人再敢越界。这种“不惯毛病”的清醒,恰是对自己生活的尊重:把时间留给值得的事,把精力分给真正重要的人,像溪水守着河道,才能一路清澈地奔向远方。


双楫渡横波,内修外守两相和

“好好做人”与“不惯毛病”,原是人生航船的双楫——少了内修的楫,船难稳;缺了外守的楫,船难行。唯有双楫同挥,才能在世事的横波里,渡向想去的岸。

苏轼一生都在练这“双楫”的功夫。他在黄州时“自耕东坡”,把清贫日子过成“日啖荔枝三百颗”的豁达,这是内修的柔韧;面对政敌构陷,他写下“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从不因权势折腰,这是外守的坚硬。内修让他在低谷里不沉沦,外守让他在高位上不迷失,双楫相和,才在人生的风浪里,划出从容的航线。

翻译家杨绛先生晚年深居简出,却把这“双楫”用到了极致。她翻译《堂吉诃德》时,字字推敲、十年磨一剑,从初稿到定稿反复打磨,连注释都力求精准,这是“好好做人”的较真;面对外界频繁的探访与打扰,她干脆写下“谢绝访客”的声明贴在门上,坦言“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不迎合、不敷衍,这是“不惯毛病”的通透。内修是她文字里的温润,外守是她处世时的清醒,双楫同力,才活出了“万人如海一身藏”的安宁。

长路伴星灯,缺憾亦是修行证

王小波说两条都“差得很远”,其实道破了修行的真相:人生本就是带着缺憾前行的长路,那些“不够好”的地方,恰是照亮前路的星灯。承认“差得远”,才不会在自满里停步;明白“差更远”,才懂得在妥协后警醒。

弘一法师李叔同从风流才子到苦行僧人,一生都在这“缺憾”里修行。他年轻时“好鲜衣,好美婢”,晚年却在日记里忏悔“昨日之非”,这份对“好好做人”不足的直面,让他在修行路上步步扎实;面对俗事纷扰,他说“不为外物所动”,虽知偶有妥协,却始终守着本心的堤坝,这份对“不惯毛病”的警醒,让他在世事里不迷失。就像长路上的旅人,知道背包里有缺憾,才更珍惜沿途的星光。

我们每个人都在这样的长路上:或许清晨为昨日的妥协懊悔,傍晚因未能坚守自责,但只要还在走,那些“差得很远”的地方,终会变成成长的刻度。就像王小波在书里写的:“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这“明白道理”里,藏着对“好好做人”的追求;这“遇见趣事”中,带着对“不惯毛病”的坚守。

结束语

回望王小波写下那两句“义务”时的心境,或许他早已明白:人生的修行从不是抵达某个完美的终点,而是带着“还差得很远”的清醒,在岁月里慢慢打磨自己。就像那盏琉璃盏,不必苛求无瑕,只要日日擦拭,便能映出本心的光亮;又如那道清溪水,不必畏惧边界,只要守住河道,便能护得一路清澈。

“好好做人”不是要成为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而是在柴米油盐里守住一份真诚;“不惯毛病”也不是要活得咄咄逼人,而是在人情往来中护好一方底线。我们或许永远会在某些时刻觉得“差得很远”,但这份觉察本身,就是成长的开始。

就像王小波终其一生都在文字里追寻“有趣”与“清醒”,我们也可以在自己的人生里,既带着对“好好做人”的敬畏,慢慢沉淀;也带着对“不惯毛病”的勇气,守住边界。如此,即便前路有缺憾,有踟蹰,也能活得坦荡而真切——这或许就是对王小波那两句“义务”最好的回应,也是对人生最实在的交代。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6

标签:美文   义务   王小波   缺憾   毛病   人生   溪水   本心   守住   琉璃   边界   清醒   河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