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五四”青年节,大多数人还在享受悠闲的“五一”假期,但在中铁十四局海太长江隧道项目30多米深的地下,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这条被誉为新“万里长江第一隧”的世界级工程,“江海号”盾构施工已突破百环,即将下穿长江主堤。而发起这一“挑战”的,是一支平均年龄只有28岁的“精锐之师”。
眼下,“江海号”盾构机正以25毫米/分钟左右的速度有序掘进,后方,盾构机操控室内,“95后”盾构机长刘昕正紧盯着控制屏幕上的数据。盾构机操控室就如同人类的“大脑”,所有指令都是从这里发出。刘昕需要根据导向系统,判断盾构机的位置和姿态。同时,通过控制推进系统,对盾构机的推进速度、方向、姿态进行调节,确保其沿着设计轴线掘进。
“我们每完成一环的掘进,都要找测量班复核我们的盾构姿态,激光导向系统的数据必须是零误差。”中铁十四局海太长江隧道项目“江海号”盾构机机长刘昕介绍,在盾构机掘进过程中,他们需要实时和项目领导沟通,及时根据地质的变化调整掘进参数。
别看刘昕年龄不大,但在地下工程领域已有6年的工作经验,从城市轨道交通到跨江运河隧道重点工程,他已累计完成12000米的隧道掘进任务,具备从软土到硬岩的全地质条件施工经验。在海太长江隧道项目中,他严谨有序地进行盾构机掘进、管片拼装、箱函拼装、参数调控等核心工序,工作虽然循环往复,但他时刻保持“毫米级”的精度追求。“参与16米级超大直径盾构机的掘进工作,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相较于普通的小直径盾构机,它的规模、精度、要求和施工复杂度都成倍地提升。”对于刘昕来说,在盾构机操控室的每一步操作都像是在精密“绣花”,每一次成功推进都是技术经验和团队协作的结晶。
从“江海号”盾构机的方案设计到部件运输,从现场组装到整机调试,中铁十四局海太长江隧道项目盾构经理孟德锋始终与这台大国重器“并肩作战”。现在,他又每天忙碌在“江海号”掘进一线。“目前,‘江海号’已经安全顺利穿越江心沙农场珠海路,即将下穿长江主堤。”孟德锋时刻关注掘进参数的变化,确保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2011年,孟德锋从石家庄铁道大学工程机械专业毕业,先后转战北京地铁8号线、扬州瘦西湖隧道与南京和燕路长江隧道,一路见证着中国盾构技术的飞速发展。孟德锋笑言自己算是海太项目上的“老员工”了,他告诉记者,目前盾构施工主要有机修组、掘进组、拼装组、制浆组等班组,这些班组组长大部分是“95”后,平均年龄28岁,但各个技术实力雄厚,施工经验丰富。
目前,“江海号”盾构机已顺利掘进至200米,突破百环大关,成型隧道外观良好,质量可控,各项指标均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接下来,“江海号”盾构机掘进速度将由原来的日掘进4米提升至日掘进14米左右,正式向穿越长江主堤发起“挑战”。
更新时间:2025-05-0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