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Transparency
在江门,一座座笔直挺立的碉楼,也许是“银信连山海”的最具象体现。当银信中的汇款化作碉楼的一砖一瓦,跨越山海的家书便有了最坚实的回响。
抗日战争期间,海外华侨通过侨批为中国抗战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支持,侨批和碉楼则见证了中国人民的战争血泪。
在广东台山的儒笏村东面,有一座保存完好的“三益碉楼”。在“侨批后人”李柏达的精心修复后,这里蜕变成了一座“银信博物馆”。李柏达的收藏中,就有几封特别的家书,记录下了海外华侨对祖国抗战的支持。
碉楼里的历史:“侨批世家”建起银信博物馆
李柏达是江门台山侨眷,担任江门市华侨历史学会理事、台山市银信文化研究会会长。
李柏达的家族,可以说是地道的“侨批世家”。“我的高祖父是寄银信的,我的父亲是专门帮乡亲朋友们写银信的,我的大舅是一位邮差,是正正式式的侨批银信‘派送人’,我本人则收藏了非常多的银信,希望能把侨批的文化、侨批的精神,传承好、发扬好。”李柏达说。
19世纪60年代,李柏达的高祖父远渡重洋,赴美国参与修建北美太平洋铁路。1905年,他的曾祖父也赴古巴谋生。李柏达从小就对银信非常熟悉。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李柏达有了收藏和集邮的爱好,看到家中的银信,他萌生了把银信像集邮那样收藏起来的想法。
儒笏村的三益碉楼,由李柏达的外公黎广饶与堂兄弟三人一起筹资兴建,此前由于缺乏维护,百年碉楼墙面斑驳开裂、地面坑洼不平。2019年,李柏达自费45万元修复、加固了三益碉楼,并在此打造银信文化主题博物馆,李柏达夫妇把一部分收藏的银信,按照时间、地点配上说明文字,陈列在墙壁上,内容丰富,一目了然。
三益碉楼
“每一份侨批都记录着一个华侨家庭的艰苦创业故事和家国情怀。“对李柏达来说,每一封收藏到手的侨批,都是一份宝藏。“一有时间,妻子就会陪着我一起研究侨批,分析每一封侨批的历史背景,了解侨批上的每一个邮戳、邮票、开口所代表的意义。”
一个洗衣工的故事:万千侨汇支持抗战的缩影
在李柏达的诸多收藏中,有大量关于海外华侨支持中国抗日战争的银信。李柏达说:“这其中,要数伍丹谷的故事最动人。”
李柏达介绍,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当天,纽约华侨便成立了救济总委员会,负责协调美洲华侨的抗日救国运动。1937年8月,美洲的华侨团体联合成立了旅美华侨统一义捐救国总会,组织抗战宣传活动,大力发动海外华侨捐款、购买公债,支援祖国抗战。
李柏达讲解侨批收藏
心系祖国的伍丹谷没有犹豫,毅然将那几年节衣缩食积剩下来养家的血汗钱,全部用于购买救国公债。两手空空的他只好去到一家洗衣馆学做洗衣工,每日工作16-17小时,获取微薄的收入。
这丁点收入,连支付伍丹谷的日常生活开销都无法覆盖,更别说汇回老家支撑妻儿的花销。他的儿子和女儿皆因无钱缴费而陷入失学困境。
收到妻儿寄来的数封催银信,伍丹谷在回信中写下:“现在我们中国人,要先国而后家,然后我们的民族(才)可能在世界上求生存。国亡家何在……(原)谅我罢。”
2015年初,李柏达遍访伍丹谷后人和其老家的老人,希望更多了解伍丹谷的事迹。该村中年龄最大、当时80岁的老人伍庭照告诉李柏达:伍丹谷为了实现自己的救国梦想,抗战后期报名应征入伍,加入盟军到中国战场杀敌,为民族的生存而参战。抗战胜利后,伍丹谷穿着军装凯旋故里,受到当地父老乡亲的热烈欢迎。
说到这里,李柏达眼眶湿润。
伍丹谷只是千千万万支持祖国抗战的广东籍华侨的代表之一。李柏达说:“台山的侨汇是支持祖国抗日战争最重要的力量之一。在抗战后期,南洋沦陷,分布在美国、加拿大、古巴等美洲国家的华侨踊跃往国内汇款,因此在金额上当时应该是全国最多的。”
总策划|任天阳 林海利
总统筹|胡泉
总执行|蒋铮
统筹执行|王漫琪
文、图、拍摄|曾潇 王漫琪
剪辑|曾潇 王云涛 实习生 洪琪翔
更新时间:2025-08-0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