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兆基去世,李嘉诚孤身留守:撑起全香港的四大家族终于走到黄昏

香港人很少再提“李超人”这个词了。
出租车司机提起他,多半会皱眉头说:“你以为他是慈善家啊?他是吸血鬼啊。”
可当李兆基去世的消息刷屏的时候,所有人又集体怀旧了。
香港的天幕换了主角,老故事讲不下去了,新的传奇还没开场。

但你回头看,那几位老爷子走过的路,确实也配得上“一个时代”四个字。

01

很多人觉得他们天生赢在起跑线,其实还真不是。
李兆基11岁那年,逃难前父亲把金子缠在他腰上,让他护着逃命,结果刚出门就被劫。

腰带被扯走,金子也没了,他彻底明白原来可以只差五分钟,就可以从“腰缠万贯”到“一无所有”。

郑裕彤14岁去澳门讨生活,第一份工作是扫地、倒痰盂;李嘉诚12岁逃难到香港,父亲死后,自己在钟表铺的走廊睡觉,白天在五金厂搬铁,晚上读书啃英文杂志。

他说:“别人做八小时,我做十六小时,没办法,只能靠勤奋。”

这些人的发家,不是从金饭碗开始的,而是从“撑下去”开始的。

他们年轻时没赶上什么盛世,只是比别人更能咬牙,更能熬。也正因为他们见过最坏的时代,才更敢赌未来。

02

真正的起飞,是从“别人不看好”的时候开始的,别看他们后来说什么“周期”“风口”,其实刚开始都没人看好他们。

1945年,香港刚从战火中醒过来,一切都在混乱中重建。

郑裕彤搞金铺,李嘉诚卖塑料花,郭得胜开杂货铺,李兆基最早做地产,没一个是正儿八经的大买卖。

可他们都比别人走得早一步,郑裕彤推出9999足金概念,拉客户拉得比谁都猛;李嘉诚看到塑料风口,比同行提前两年转型做产品;郭得胜不跟风涨价,生意反而越来越稳;李兆基发明分层出售+分期付款,提前锁定现金流。

然后到了70年代,“四大家族”这几个字开始被媒体广泛使用。
1972年,他们的公司:长实、新世界、新鸿基、恒基全都上市,股民蜂拥而入。

郑裕彤和赌王合伙建的“珍宝海鲜舫”当时就是香港夜色的代表作,你站在岸边望过去,一艘亮到发光的海上餐厅,浮在水面上,像梦一样。

03

有人说:他们把香港建起来了;

也有人说:他们把香港“吃干抹净”了

90年代开始,“四大家族”几乎垄断了香港的经济命脉。
房子、电力、港口、药妆店、超市、甚至你打的电话用的宽带都绕不开他们。

你买楼,是恒基的;你看医生,是李家的;你出门进7-11、买瓶矿泉水,也是李家的。

所以在某个时间点,市民的情绪开始变了。
李嘉诚在码头搞搬运工大罢工时被画上魔鬼角;工人要求政府征“李嘉诚税”;网友做梗图讽刺“香港是李家的城”。

TVB剧里的首富,从慈眉善目的“李超人”,变成了秃头戴眼镜、垄断房价的“奸商”。

你不能说他不伟大,但你也不能忽略另一个现实,他们确实改变了香港,也确实让普通人越来越难改变命运。

04

2016年,郑裕彤走了,临终前还在大陆建平价楼卖给中低收入家庭。有人说他这项目亏本,他笑了笑:“那又怎样?我乐意。”

2024年春,李兆基去世,他晚年常路过新鸿基招牌,说一句:“SHK,代表我们三个人的名字,现在只剩我一个了。”

现在,只剩李嘉诚还坐在长江中心70层,遥望着维港落日。
身后是百万人对他的争议,是四大家族后代的权斗与低迷,也是一个旧商业秩序的尾声。

有一年的集团年会,他被要求写题词。他写的是《管子》里一句话:
“事者,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

这是他留给下一代、也留给时代的警句。

四大家族的故事,像一个标准的商业周期:从草根开始靠拼搏崛起,靠政策红利膨胀,再靠垄断守住地盘,到最后,惯性、傲慢、对新变化的迟钝,一步步把他们送下神坛。

他们改变了香港,但香港早已不再属于他们。

风起云涌的时代里,神坛迟早会塌,只有那些走在地上、愿意从头再来的年轻人,才有机会成为下一个主角。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13

标签:财经   香港   孤身   黄昏   家族   时代   神坛   风口   确实   个旧   金子   周期   新世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