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了初中,就像突然被人从温水里扔进一口正烧开的锅里。身上开始冒泡,心里开始翻腾,荷尔蒙和数学题在脑子里对打,谁也不让谁赢。
一边想被同学夸“你真聪明”,一边又幻想能当个无忧无虑的快乐小废物。老师在讲台上化身人形弹幕机,你的脑子像开了防火墙——全屏屏蔽。
唯一清晰的,是课桌下偷偷传的纸条和手机里那个未读的游戏提醒。
有人说,青春期的第一课是“发现自己很普通”,第二课是“努力也很费劲”。于是,聪明人开始琢磨一个致命的假设——成绩好是因为别人天生聪明,跟我这种脑子平平的人没啥关系。
荒唐的是,这种想法在初中三年里流传速度,比英语单词背诵速度快多了。
不少同学初一刚开学的时候,满脸写着“我要逆天改命”,还在宿舍墙上贴励志名言。一个学期过去,励志海报被糊在墙角,代替它的是篮球明星和流行歌手的海报。
然而掉队,是个缓慢而隐秘的过程:
数学听不懂一个知识点,下节课你就多半听不懂三个;作业拖到最后一刻才写,刚好赶上开学前一晚的“通宵补作业大会”。
关键在于,大多数人掉队不是因为笨,而是因为自己给自己找了太多的“下次一定”。比如一道题卡住了,内心的OS是:“这题我不做了,反正考试也不会考这么难。”
结果考试那天,第一道大题就是它的表亲。
所谓的跟不上节奏,其实就是你自己在学习这场马拉松里,偷摸跑去路边买奶茶,还跟朋友聊了会八卦。
你要是不信,可以去观察一下班里的学霸。
别看他们表面人畜无害,其实对自己狠得很。困了?不睡。不会?死磕。考试前别人刷短视频,他们刷题本,连笑声都带着算术味。
教育心理学里有句话:一个人潜力的天花板,从来不是老师定的,是他自己定的。潜力这种东西,你不掏,它就一直躺着装死。
你逼一逼,它才会跳出来,让你惊呼一句:“卧槽,我原来这么能干?”
有些同学最爱用的借口是“我不适合学这个”,听着像是专业诊断,其实更像是给自己开了懒惰的免责单。
事实是,在初中阶段,知识难度还没到拼智商的地步,更多比拼的是谁更能坐住板凳。
所以,学霸的秘诀其实不高深:就是把别人用来发呆、刷屏、想暗恋对象的时间,全用在跟书本过招。
说白了,就是用各种办法让自己别轻易下坡。
1.目标要短平快。
目标像减肥——别一上来就说“我一个月瘦二十斤”,那大概率等于“我啥也没瘦”。学习也一样,把大目标拆成小目标,比如这一周把几何证明吃透,下周把英语听力提高到能听懂主持人在说啥。
每达成一次,就小奖励一下自己——喝杯奶茶、打个游戏,不至于活得像苦行僧。
2.计划要落地。
计划写得像施工图一样详细——几点到几点干什么,哪个时间段复习哪一科。这样即使拖延症犯了,你也知道自己耽误的是哪一步,方便对症下药。
3.跟拖延死磕。
拖延是学习的大Boss,一旦放任不管,它能让你从学霸变成“明日复明日”的诗人。设个时间限制,比如一小时内搞定这份作业,时间到了就停下,然后回头看看卡在哪里,下次提前准备。
4.借助外力。
自律靠自己固然高级,但初中阶段不少人还处于“说归说,玩归玩”的状态。那就请家长监督,哪怕你内心抗拒,这种外部压力,也能让你逐渐习惯在规定时间完成任务。
说到底,人生的底线,是努力撑出来的。
成绩差的学生,都有同一个习惯,那就是“懒”。
有人说,天赋决定了你能飞多高,努力决定了你能摔多惨。初中三年,天赋的差距没那么致命,努力的差距却能拉开一个时代的鸿沟。
别想着等到成绩全线告急再突击补救,那时候你会发现自己像一个刚学游泳的人掉进海里——理论全懂,就是手脚不听使唤。
所以,趁现在,把该逼的自己逼一逼,把该养的习惯养一养。
努力到让自己都觉得有点心疼,你会发现,原来成绩也可以站在自己这边。
你们说,对吗?
更新时间:2025-08-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