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二十一号 3 人乘组、发射精确时间确定,3 名老航天人再次无缘

前言

好消息!神舟二十一号的关键信息终于官宣了。

发射时间精确到分钟乘组名单新鲜出炉,看着这些细节,就知道咱们中国航天又要迎来一场漂亮的“太空任务”。

从当年的“首飞突破”到现在的“精准到分”,从单人飞行到三人协同,中国航天的每一步都走得扎实又提气。

不过在期待新任务的同时,大家也没忘了那些曾为航天“开荒”的老航天人,虽然他们这次又没能亲自飞天,但正是有了他们当年的铺路,才有了现在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

中国航天的“奠基时刻”

说起中国载人航天的起点,2003 年神舟五号的发射绝对是刻在国人记忆里的高光时刻。

那时候,杨利伟穿着航天服走进飞船的身影,至今还能清晰想起。

为了这趟“首飞”,他提前几年就泡在训练场上,离心机测试时要承受数倍于体重的压力,模拟失重训练时要在水里待上十几个小时,可他从没喊过累。

最终,他带着全国人的期待,在太空飞行二十多个小时后安全返回,让中国成为第三个能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这一步,不仅是杨利伟个人的突破,更是中国航天里程碑式的跨越。

再到 2012 年神舟九号任务,刘旺又创下了一个“第一次”—— 首次在太空完成手动交会对接。

在几百公里的高空,要让两个高速飞行的航天器精准对接,难度堪比“在刀尖上跳舞”。当时,地面指挥中心的屏幕前,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直到对接成功的信号传来,大家才爆发出掌声。

刘旺用精准的操作,证明了中国航天员的技术实力,也为后续空间站的建设打下了关键基础,他“太空驾驶员”的称号,实至名归。

2013 年的神舟十号任务,又添了个温暖的“第一次”—— 首次太空授课。这次任务里,张晓光虽然不是站在台前的授课者,却是幕后重要的“记录者”。

他扛着摄像设备,在狭小的舱内调整角度,把王亚平演示的“水膜实验”,“失重行走”等画面,清晰地传到地面的课堂。

全国无数孩子通过屏幕,第一次直观感受到太空的奇妙,而张晓光“太空摄像师”的付出,让这份“太空科普”有了更生动的载体。

当时和他同组的聂海胜、王亚平后来都多次飞天,可他却从此没再踏上太空之旅。

这三位老航天人,就像中国航天的“奠基人”。杨利伟打开了飞天的大门,刘旺攻克了对接的难关,张晓光搭建了天地沟通的桥梁。

他们的每一个“第一次”,都为现在的航天事业铺了一块砖,垒了一层基。

现在咱们有了自己的空间站,任务一次比一次密集,这份成就里,藏着他们当年的汗水与坚持。

神舟二十一号,乘组“老手带新人”超靠谱

而这次神舟二十一号的官宣,细节满满,光是发射时间就足以让人兴奋,北京时间 10 月 31 日 23 时 44 分。

这个时间不是随便定的,要结合航天器入轨窗口、地面测控覆盖等多种因素,能精确到分钟,本身就体现了中国航天技术的成熟。

不少航天迷已经开始倒计时,有的甚至提前查好了直播平台,就等着亲眼见证火箭升空的瞬间。

乘组名单也很有看点,三个人分别是张陆、武飞、张洪章,张陆担任指令长。

张陆算是“太空老兵”了,去年神舟十五号任务中,他在空间站驻留了半年,不仅熟悉太空生活流程,还参与过舱外维修、科学实验等任务,这次当指令长,能给另外两位新人更多支持。

很多人说,有张陆在,这趟任务的“稳度”又多了一层保障。

两位新人虽然是首次飞天,但背景一点不简单。

武飞之前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空间技术研究院的工程师,长期参与飞船、空间站的设计研发,对航天器的“脾气”了如指掌,这次从“造飞船”到“坐飞船”,他能更快适应太空任务。

张洪章则是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员,主攻科学实验领域,这次他要在太空开展 20 多项实验。

其中还有一项是首次在太空培养特定微生物,研究失重环境对生物生长的影响,这些实验结果能为后续太空科研提供重要数据。

任务流程也安排得高效有序。飞船入轨后,会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大约 3 个半小时就能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对接,形成“三船三舱”组合体。

之后,神舟二十号乘组会与他们完成在轨轮换,神二十一乘组将在太空驻留 6 个月。

除了开展科学实验,还要完成空间站设备维护、空间碎片防护装置安装等任务,甚至还会安排太空科普活动,让更多人感受航天的魅力。

从当年神舟五号的“单人单日”,到现在的“三人半年”,从“手动对接”到“快速自主对接”,中国航天的进步肉眼可见。

每一次新任务的官宣,都意味着咱们在太空探索的路上又迈出了一步,而这一步,离不开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的接力。

老航天人无缘新任务

虽然神舟二十一号的任务让人期待,但不少人还是注意到,杨利伟、刘旺、张晓光这三位老航天人,又一次没能出现在乘组名单里。

不过细想之下,这背后藏着的,是中国航天“长江后浪推前浪”的传承。

先看杨利伟,这些年他虽然没再执行飞行任务,却一直活跃在航天领域。2025 年以来,他去了多所中小学,给孩子们讲航天故事,鼓励更多年轻人投身航天事业。

按照航天任务的训练规则,执行任务前的航天员需要封闭训练,无法参与这些公开活动,所以他没入选并不意外。

但没人会忘记,正是他当年的勇敢一跃,让中国航天有了“敢闯太空”的底气。

张晓光这些年则把更多精力放在了培养新人上。在航天员训练中心,他经常给年轻航天员分享太空摄像的技巧、舱内生活的经验。

他把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下去,就像当年有人教他一样。虽然自己没再飞天,但看着新人一个个顺利完成任务,他心里的骄傲一点不少。

刘旺的情况也类似,他现在更多参与航天任务的规划和技术指导,当年他手动对接的技术数据,成了航天员训练的重要参考资料。

虽然没再踏上太空,但他的智慧和经验,依然在为航天任务保驾护航。

现在的中国航天,已经形成了成熟的人才梯队。第二批、第三批航天员成了任务主力,第四批航天员也已经入列,年轻一代正在快速成长。

老航天人虽然不再亲自飞天,但他们用另一种方式守护着航天事业,传承经验、培养新人、贡献智慧。这份“传帮带”的精神,比一次飞天任务更珍贵。

神舟二十一号月底就要发射了,咱们等着看张陆、武飞、张洪章在太空的精彩表现,也会永远记得杨利伟、刘旺、张晓光这些老航天人的贡献。

中国航天的路还很长,无论是台前执行任务的航天员,还是幕后默默付出的航天人,都是这条路上的英雄。

正是有了他们的接力,咱们的太空探索之路才会越走越远,越走越宽。

参考资料:

神二十一乘组确定

2025-10-30 11:07·央视社教

明日出征,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确定!乘组将首次在太空养小鼠

2025-10-30 10:44·光明网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1

标签:科技   神舟   精确   时间   太空   航天员   飞天   中国航天   航天   空间站   飞船   当年   新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