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评论员 项向荣
据视觉中国
不久前,法国卢浮宫博物馆内8件珍宝不翼而飞,其中包括曾属于欧仁妮皇后的大襟花胸针。这桩文化劫案尚在调查中,远在万里之外的中国电商平台上,却已悄然上演了一场与之相关的“商业奇迹”:电商平台迅速上架了同款仿制品,从售价千元的“复刻版”胸针到仅仅16元人民币的“同款”项链,一应俱全。虽都是预售款,但将在11月发货,这速度也真没得说了。
如何看待这事?首先,这是中国供应链极致效率的一次彰显。从新闻事件发生,到产品设计、开模、生产、上架,一件商品仅在短短数日之内就出炉了,令人咋舌的反应速度,是全球任何其他地区都难以企及的。它展现了我国制造业和电商生态无与伦比的灵活性和市场敏感性,商家捕捉热点、并将其迅速转化为消费品的水平,已经内化为一种强大的商业本能。
然而,在这效率的背后,反映出什么问题?在卢浮宫,欧仁妮皇后的胸针是历史的见证,是艺术的结晶,其价值在于独一无二的工艺、其背后法兰西第二帝国的历史风云以及它作为博物馆藏品的光晕。而在电商平台上,它被简化为一个视觉符号和流量密码。看看电商的营销话语:“卢浮宫刚丢的!限量发售!赶紧抢!”“贵妇同款戴上秒变宫廷美人”,商家的营销话术让人哈哈大笑。
但艺术哪是靠长得像就能拥有的?何况这十六元钱买的包邮“同款”,只是工厂流水线压出来的锌合金片,镀了层银光,贴了点玻璃珠。从皇室珍宝到16元钱的时尚配饰,其文化深度在高效的复制过程中被碾平。进一步看,许多购买者或许并不关心欧仁妮皇后是谁,也无意深究原作的艺术价值。他们消费的可能只是“卢浮宫同款”这个标签所带来的短暂心理满足,或者是与全球性文化事件建立连接的参与感。虽然,这种复刻似乎让高不可攀的艺术品以某种方式“飞入寻常百姓家”,满足了大众对美的即时需求。但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这种“文化速食”倾向无法替代对深厚艺术与历史的真正理解和敬畏,它甚至有些唐突了文明应有的分量。
同时,卢浮宫的盗案是一场全球文化的损失,而这个生意是不是有点往人伤口上撒盐的味道?把别人的悲剧当流量,映出了我们在文化消费上的某种浮躁。廉价的仿制品在短时间内泛滥,将一件具有独特历史叙事(如曾属于欧仁妮皇后)的艺术品,迅速降格为可以随意复制、毫无灵魂的普通商品,这在某种程度上稀释和亵渎了文物的神圣性。毕竟卢浮宫失窃全球热爱艺术和文化的人们都会感到痛心,在这种时候,电商平台上的商家迅速将悲剧转化为商机,给人一种在他人悲痛之上狂欢和消费灾难的感觉,是否缺乏了对文化、历史和受害博物馆及公众的基本尊重?
如果仿制品是在事件发生数月甚至数年后,作为对这件文物的一种纪念形式出现,观感可能会好很多。但事件尚在调查中,公众的震惊和惋惜情绪还未平复,商业行为就迫不及待地介入,显得有些冷血,缺乏应有的“共情时间”。如果这些首饰有版权保护,可能还涉及法律问题。追求商业效率没错,但也要保持一份对文化和历史的敬畏之心。
“转载请注明出处”
更新时间:2025-10-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