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李子李昂纳多出演过这样一部电影《华尔街之狼》,描述了华尔街大骗子乔丹·贝尔福特的传奇经历,这部电影就是讲述了如何通过欺诈和金融手段进行洗钱,让大家大开眼界。
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部描述洗钱罪恶的电影,本身就是用来洗钱的!
这部电影的制片人是时任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的继子里扎,这位超级官二代贪污了马拉西亚国企“一马公司”2.4亿美元的公款,其中1亿用来拍了这部电影。
而帮里扎洗钱的公司,就是美国著名的金融巨头——高盛!
高盛成立于1869年的华尔街投行,被冠以“全球最诡秘的金融机构”之名。表面上看,它是国际资本市场的“规则制定者”,是跨国企业的“金融顾问”。
但实际上,高盛其实是个危险的猎人。而这个猎人的手,实际上已经伸进中国,从中国一口一口的咬下了不少肉。更可怕的是,还有人配合着这个“杀手”,在一步步引导毁灭!
那高盛到底什么情况?又在中国做下多少“大案”?
让我们一一道来:
1869年,之前做马车夫和裁缝店老板的犹太人马库斯·戈德曼通过倒卖商业本票赚下了第一桶金,在纽约下曼哈顿挨着煤槽的狭小地下室,创立了高盛。之后,靠着他的两个女婿和儿子亨利的加入,高盛越做越大,并在1896年加入纽约证券交易所。靠着助力西尔斯上市,借此打开承销业务大门。
一战后,高盛开始利用杠杆和泡沫炒作在股市狂潮中疯狂敛财,甚至发明了“用垃圾股换蓝筹股”的脏套路。而之后的大萧条中,高盛依靠“合法收割”逃过一劫,之后则搭上了政界关系,从此逐步成了华尔街的巨头。
高盛在1994年进入中国,借着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政策扶植,他们以“合作者”的姿态开始渗透经济命脉。
高盛进入中国的时候,伪装的非常自然。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下,各地都在尽力的“招商引资”搞活经济。而那时的中国也刚刚开放金融市场,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才成立,1991年6月才有点第一家期货交易所,而证监会则是1992年才有。
马库斯·高曼
所以,那时的中国对于金融领域的管理、制度和认知都很幼稚,高盛作为金融界的“前辈”“巨头”,打着“战略合作”的名义进来,拿着大笔的美元来“投资”!这让所有的企业和地方政府都非常高兴,既能带动经济发展,又能拿到政绩,这是非常大的成就!
它以“战略投资者”之名,投资了中国平安、工商银行、双汇集团等众多知名企业。在平安保险,1994年高盛进行首次自营资金投资,目前持有平安6.8%的股份。
2006年1月,高盛又与安联集团及美国运通公司入股中国工商银行,共投资37.8亿美元,购入约10%的股份。这些投资让高盛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获取了巨额股权收益。
在承销IPO领域,高盛更是成绩“斐然”。中国移动通信1997年首次公开招股发售,筹资40亿美元;中国石油2000年3月的首次公开招股发售,筹资29亿美元;中国银行(香港)2002年7月的首次公开招股发售,筹资26.7亿美元等。
之后,高盛更是参与了众多中国的重大并购案,如日产向东风汽车投资、戴姆勒 - 克莱斯勒向北汽投资、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部等。在这些并购案中,高盛作为金融顾问,看似为企业提供专业服务,实则利用信息优势和专业知识,在交易条款制定、价格谈判等关键环节施加影响,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
比如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部的交易中,高盛就收取了高达数千万美元的顾问费用。
但是,高盛做的这一切绝不是为了中国的发展,也不是什么“合作共赢”。
在于他们在进入中国之后,立刻找到一批熟悉中国国情金融人才,通过他们了解到中国金融市场的监管漏洞与大量国有企业的认知短板。它用复杂的衍生品合约伪装成“风险管理工具”,更通过与某些内部势力的默契配合,将中国企业推向万劫不复的境地。
通过众多领域的资本渗透,高盛开始试图控制中国的众多领域。
比如在金融领域,2004年12月,高盛成立了合资公司“高盛高华证券有限责任公司”,这家公司由高华证券占据67%的股权。而高盛则占33%的股权。之后,高盛又借给高华证券的管理层方风雷团队9600 万美元,让他们用这笔钱去买高华证券 75% 的股份。
借钱的同时,高盛还留了一手,给自己弄了个特殊权利,只要政策一允许,它马上就能再买高华证券的股份,从而彻底控制高盛高华证券。
再说一个非金融业的例子——高盛在收购双汇集团的同时,又持股其竞争对手雨润集团!试图通过这种方式垄断中国肉类加工市场,然后掌握行业话语权!
更可怕的是,高盛如今虽然是跨国的金融巨头,但是始终没忘了起家的“传统手艺”,在中国继续玩它那肮脏的“金融游戏”。
2008年,高盛就算计了中国的企业深南电。这家企业全称深圳南山热电股份有限公司,在中国的电力行业中具有重要地位。这家企业的大股东和实际控制人为深圳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而这是一家由深圳市国资委全资拥有的企业。所以,深南电可以视作就是国企!
而高盛则专门给深南电设立了一套骗局,让其遭受了严重的损失!
高盛的一家子公司,杰润与深南电签订两份原油期权合约。第一份合约规定,油价高于62美元时,深南电最多月赚30万美元;但当油价低于62美元时,深南电需赔付(62 - 油价)×40万桶,亏损无上限。第二份合同的触发点为66.5美元/桶(盈利)和64.5美元/桶(亏损)。
这样说起来有些复杂,想要解释还要先说一下期货的原理。比如一个火锅店老板每个月都需要大量的白菜,现在的菜价是2元一斤,老板怕3个月后白菜涨到5元,现在先跟菜农签合同,锁定2元价格避免亏钱,双方约定好三个月之后2元一斤购买100斤白菜。
到时候菜价涨到3元,老板这些2元一斤的白菜就赚了100元,但是白菜如果跌到1元一斤,那老板就等于配了100元。
如此,期货市场就成型了。可是有人就发现,他不用真的开店买白菜,只要觉得白菜能涨价,就纯粹的提前去签2元的合同,涨价之后倒卖合同就可以赚差价!所以期货的交易商们就出现了。
而深南电作为电力企业,用油量巨大,所以必须参与原油期货贸易。在2008年国际原油疯涨的情况下,深南电不但想降低成本,还想赚点“外快”。这个心思就被高盛捕捉到了,所以高盛就跟深南电签下了这两份对赌协议。
简单来说,规则就是如果油价往上涨,高于63.5美元一桶,高盛每月给深南电30万美元“红包”。如果油价跌到62美元以下,深南电就要倒贴钱给高盛。
深南电一看,2008年上半年油价疯涨到147美元,深南电觉得“这波稳赚”。只要签了合同,就等于先拿了高盛210万美元红包,这买卖合算啊!
可没想到,下半年金融危机爆发,油价从147美元暴跌到35美元,深南电一年就要赔上亿美元!这家国企的底子都得跟着赔进去!
最终还是国家出手,和高盛谈判,少赔了一些。但是深南电也卖了两家下属公司,元气大伤。
其实类似的陷阱高盛玩了可不止一次,早在2004年,高盛就以“风险管理”为名,骗中航油签订了“展期期权”合约。
这种合同的本质是“期权的期权”,结构非常复杂,风险也高的吓人,称之为金融鸦片都不为过。中航油对于这种“高级”金融产品其实非常外行,最终亏损高达5.5亿美元,最终只能破产重组。而高盛则通过反向操作和债务重组,成为这场交易的大赢家。
三、内鬼是谁?
还看深南电到情况,在高盛拿着合同过来要债的时候,深南电就急眼了,因为这两份对赌合约居然没经过领导签字批准,是下面的员工自己签订的,并未经董事会授权!
这种擅自决策的背后,很有可能是个人的贪婪作祟,至于其中高盛是否向签订合同的个人有过许诺甚至回扣,那就不得而知了。
但我们也能从中发现监管漏洞,一个个人员工居然能绕过上级领导、绕过董事会、绕过控股公司、绕过主管部门,最终让深南电在毫无保障的情况下陷入巨大金融风险,甚至面临破产危机。
其实中航油都情况也非常相似,掌舵人陈久霖为追求短期利润,盲目的信任高盛“专家建议”。他一个法学专业的博士,居然就敢在不了解“展期期权”合约巨大风险的情况下,跟高盛签了合同!
更吓人的是,在交易出现亏损时,陈久霖居然隐瞒亏损情况,居然擅自加仓,试图挽回局面,最终却只能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这种为了个人业绩而进行的投机行为,不仅损害了中航油的利益,也给国家和投资者带来了巨大损失。中航油事件导致公司市值大幅缩水,从事件爆发前的数十亿美元,到最终破产重组时,市值几乎归零。
可以说,高盛对中国情况非常了解,他们就是利用中国部分企业在金融专业知识方面的严重不足,同时还迷信自己的的“国际权威性”,忽视合约风险。例如东航、国航等央企,因套保合约巨亏百亿,却从未质疑高盛的“双重角色”。
同时,中国对场外金融衍生品缺乏有效监控,企业跨境交易无需审批,这为深南电、中航油等违规操作提供了温床。
参考资料:
高盛的中国生意
2010年05月18日 00:19 中国经济周刊
高盛的中国资本路线
2007年03月23日 15:36 《新财富》
工商银行缘何“牵手”高盛? 揭秘三大幕后背景
2006年10月30日19:40 新华网
“中航油”巨亏案始末 法治周末报
深南电金蝉脱壳未成功 高盛天价索赔5.46亿
2009年12月31日 10:47 来源:南方都市报
更新时间:2025-04-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