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政府因对华关税政策导致美国大豆滞销,近期通过社交媒体公开呼吁中国增加采购,此举被舆论视为其向中国"求情"以缓解国内政治经济压力。以下是事件的核心脉络:
一、关税战反噬:美国大豆陷入滞销危机
特朗普2025年4月对中国发起关税战,单方面对中国商品征收高额关税,并断言"中国会率先投降"。作为反制,中国暂停进口美国大豆,将订单转向巴西、阿根廷等南美国家。这些国家的大豆不仅品质与美国相当,且价格更具优势,导致美国大豆彻底失去中国市场。
贸易商和分析师指出,由于中美贸易谈判停滞,美国农民正错失对中国数十亿美元的大豆销售,中国至少到2025年底无需进口美国大豆。
二、特朗普的"求情"与矛盾姿态
面对滞销压力,特朗普在社交媒体发文呼吁中国"尽快增加从美国进口大豆的订单量",并承诺"为大豆运输开绿灯"。但其表态仍保持强硬,声称此举是"帮中国解决优质大豆短缺",被批"嘴硬"。
美国大豆协会8月致函特朗普,警告农民因关税陷入"金融深渊",销量锐减和成本上升已引发行业崩溃风险。
三、中国转向南美:全球供应链重塑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大豆进口国,在停止采购美国大豆后,迅速与巴西、阿根廷等国建立稳定供应渠道。巴西大豆因物美价廉且对华态度积极,成为主要替代来源。这一转变凸显中国在供应链中的主动权,也显示美国农产品对中国市场的深度依赖。
四、政治危机与农民群体的反噬
中期选举临近,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已导致其民调支持率暴跌。农民作为其重要票仓,因大豆滞销爆发强烈不满,直接威胁其执政地位。美媒分析指出,特朗普的"求情"实则是为挽救选票的紧急举措,但若不放弃霸权思维,难以真正解决问题。
五、中方立场:互利共赢是唯一出路
中国外交部明确表示,贸易战没有赢家,美国若想恢复大豆出口,需取消关税、回归平等协商。当前巴西等国的稳定供应已使中国具备替代选项,美方若继续将经贸问题政治化,只会进一步损害自身利益。
事件本质是单边主义对全球供应链的破坏性反噬。美国大豆滞销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折射出霸权政策在全球化时代的失效。特朗普的"求情"能否奏效,取决于美方是否愿意纠正错误路径。
更新时间:2025-09-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