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日特刊】山河为证 | 一桥:日军侵华的“地理终点”

在黔南州独山县的群峰环抱中,深河如一条碧绿的绸带蜿蜒流淌,河上那座承载着厚重历史的深河桥,早已超越了建筑的意义。它是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终点见证者”,是用热血与信仰铸就的精神地标,如今更成为守护一方百姓、孕育特色产业的幸福之源,在岁月流转中,续写着从烽火岁月到产业兴旺的崭新篇章。

空中俯瞰今日的深河桥。

战火硝烟洗礼

骤雨初歇,独山深河桥下流水淙淙,石桥静卧,青苔斑驳,桥上的210国道车流如织。

翻开独山历史的篇章,深河桥抗战遗址如同一座矗立的精神灯塔,既留存着烽火岁月的斑驳印记,也见证着代代相传的红色接力。

深河桥老照片。

走进独山县深河桥抗战遗址陈列馆,讲解员何立武的声音低沉而有力,穿透展厅的寂静,缓缓叩开了历史沉重的大门,将参观者们带回了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

“以前总听老人们说‘好日子来之不易’,直到真正走进这段历史,才懂这话重逾千钧。”结束讲解工作的何立武望着深河桥的照片,向记者介绍,这座桥是日军走向失败的见证,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越来越多的游客走进深河桥抗战遗址参观,因此他更要认真地讲解,把家门口的红色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在每天数遍、不厌其烦的讲解中,何立武始终坚持的,正是独山人对抗战精神与红色文化的铭记和传承。而这样的传承,在不同的日子里,也以不同的模样在不断“生长”。

黔山肃立,深河呜咽。

在深河桥抗战遗址陈列馆,服务中心主任岑光礼站在一张地图前,声音低沉:“那是贵州近代史上黑暗的一页。”图上密布的箭头与模糊标注,将记者的思绪拉回1944年那个凛冽的寒冬。

深河桥抗战遗址陈列馆展廊,一张泛黄素描仍在咆哮:布依族汉子卢永章怒目圆睁,高举斧头朝日军劈去。

“这是独山人的血性!”岑光礼话语铿锵,“1944年冬,两个日本兵闯进屯脚寨作恶,卢永章二话不说,带着十几个乡亲,操起斧头柴刀直扑而上。”

这样的故事,在1944年冬天的贵州山野间如星火燎原。

……

1944年的深河桥。

据悉,独山深河桥抗战遗址于2005年8月正式对外开放,经过19年的建设、升级改造,先后被列为国家级抗战纪念遗址、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贵州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贵州省国防教育基地,同时也是贵州省以抗战为主题而修建完成的抗战遗址教育基地。

成立至今,独山深河桥抗战遗址先后举办过贵州省抗战胜利60周年、65周年、70周年等相关大型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多批次接待来自国内外的抗战亲历者、抗战家属后人、黄埔军校后人、专家学者等,他们或观史料、或瞻纪念碑,在共同的追思中,让这段抗战记忆突破地域界限,在更广阔的传播中沉淀得愈发厚重。

1944年,美军战机起飞,对深河桥边的日军进行轰炸。

如今,深河桥畔的烽火早已散尽,桥边的纪念碑前却常有群众敬献的鲜花。每一个独山人都深知,传承抗战精神的路还很长,但总有人愿意听、愿意讲、愿意做。而这座桥,也将继续承载先烈的精神,指引着后人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奋勇前行。

这座桥,见证了日军入侵黔南的滔天罪行,也见证了中国军队和贵州各族儿女英勇抗日的光荣事迹。

从1931年北大营的枪声,到1937年卢沟桥的烽火,再到1944年深河桥的爆破声,中国抗战的血路自北向南,最终在黔南的群山中迎来转机。

产业深度融合

红色旅游与特色产业的深度融合,更让深河桥周边充满了活力。在深河桥景区附近,不少村民开起了“抗战主题民宿”,民宿里的装饰融入了老军装、旧画报等元素,主人还会给游客讲述深河桥的历史故事;民宿餐厅里,独山坛子鱼、酸汤牛肉等特色菜肴香气扑鼻,食材多是村民自家种养的生态产品。“以前外出打工,一年也回不了几次家,现在在家门口开民宿,既能照顾老人孩子,收入还比打工高!”民宿老板张大姐的话语里满是满足。

每到节假日,这些民宿常常一房难求,游客们在缅怀历史的同时,也体验到了独山的民俗风情与特色美食,红色旅游的热度,实实在在地转化成了村民的“幸福指数”。

续写幸福篇章

夕阳西下,深河的水面波光粼粼,倒映着抗战遗址的纪念碑,也倒映着产业园里忙碌的身影、民宿前欢笑的游客。曾经阻断日军的深河,如今滋养着两岸的特色产业;曾经见证战火的土地,如今生长着希望与繁荣。

深河桥依旧矗立在时光里,它不再只是冰冷的历史遗迹,而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纽带,它提醒着我们,今日的产业兴旺、岁月静好,是先烈们用生命换来的;它也激励着我们,在铭记历史的同时,以更昂扬的姿态发展特色产业,让深河桥畔的百姓日子越过越红火,让这片英雄的土地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秋风拂过深河桥,吹动了基地里的刺梨枝叶,也吹动了村民脸上的笑容。从抗战丰碑到产业兴邦,深河桥的故事还在继续,它见证着中华民族的不屈与重生,也见证着独山人在和平年代里,用勤劳与智慧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幸福篇章。

从“飞鸟不通”到万桥飞架

平塘至罗甸高速公路平塘特大桥。

“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古人的诗句,描绘了黔道之难。

在贵州的群峰之间,桥梁成了最便捷的通道。从明清石拱桥的斑驳拱券,到现代高桥的钢铁长虹,一座座桥如大地的筋骨,如文明的纽带,将喀斯特地貌上的阻隔轻轻叩开,也将这片土地的故事与精神,编织成一曲跨越数百年的“万桥飞歌”。而深河桥,便是这曲长歌中最动人心魄的一段旋律,它以“一桥双魂”的独特姿态,串联起贵州桥梁文化的过去与现在,诉说着“连接”与“突破”的永恒主题。

历史的笔触,总在不经意间写下悲壮的转折。1944年的寒冬,当日军的铁蹄逼近西南,深河桥从“通达之桥”变成了“御敌之盾”。一声巨响,古桥断裂,湍急的河水与断桥残垣组成了一道无法逾越的屏障,也击碎了日军北进的野心。那一刻,深河桥的意义被彻底重塑,它不再只是连接两岸的交通设施,更成了中华民族不屈抗争的精神地标。

从深河桥的石拱出发,沿着时光的轨迹前行,贵州桥梁文化的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如果说古代的桥解决了“走得通”的问题,抗战时期的深河桥诠释了“守得住”的担当,那么当代的“万桥飞架”,则书写了“行得畅、连得广”的奇迹。在黔滇边界的北盘江上,北盘江大桥如一条钢铁巨龙,横跨在565米的高空,创造了世界最高桥梁的纪录。这些现代高桥、特大桥,面对溶洞、断层、陡坡等喀斯特地貌的“拦路虎”,建设者们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魄力,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将“不可能”变成了“中国智造”的名片。

站在如今的深河桥畔,远眺群山间的现代高桥,仿佛能看到数百年的时光在此交汇。古代石拱桥的“顺势而为”,深河桥的“绝境抗争”,当代高桥的“极限突破”,虽处于不同时代,却始终贯穿着同一种精神,那是贵州人面对困境时的坚韧不拔,是面对挑战时的敢为人先。从深河桥的一块青石,到北盘江大桥的一根钢索,贵州的桥承载的,不仅是行人与车辆,更是这片土地的文明密码:以“连接”打破阻隔,以“创新”拥抱未来。

万桥飞架,架起的是天堑变通途的希望;山河回响,回响的是贵州人永不停歇的奋斗之歌。当夕阳洒在深河桥的残垣与远处的现代高桥之上,金色的光芒将过去与现在轻轻缠绕,这里的每一座桥,都是一段历史的见证;每一次“飞架”,都是一次文明的跨越。而这份“连接”的智慧,这份“突破”的精神,也将随着贵州的桥梁,继续在时光里流淌,在山河间回响,书写更多属于这片土地的精彩篇章。

推荐阅读:

【胜利日特刊】山河为证 | 抗战中的壮举 传承中的守护——贵州以法治之力推动抗战遗址保护与传承

【胜利日特刊】山河为证 | 一路:物资运输的“生命通道”

【胜利日特刊】山河为证 | 一关:抗战后方的“救援心脏”

【胜利日特刊】山河为证 | 一洞:守护瑰宝的“战时故宫”

【胜利日特刊】山河为证 | 一村:改造日俘的“和平之所”

【胜利日特刊】山河为证 | 一校:西迁湄潭的“东方剑桥”

【胜利日特刊】山河为证 | 一站:联通东西的“地下血脉”

策划 付松 黄峰 胡政 范良丽 黄丽媛

设计 李昂 杨丽丹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罗翔

编辑 曹吟秋

二审 张谌

三审 范良丽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04

标签:历史   特刊   山河   终点   地理   独山   贵州   遗址   日军   精神   见证   贵州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