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高血压患者已超3亿,很多人把降压药当成“唯一解法”,却没意识到:血压数值背后,藏着身体脏腑功能失调的信号。
西医靠药物快速控压,中医则从体质入手,帮你找到血压不稳的“根”,搭配调理不仅能温和稳血压,还能缓解吃药带来的乏力、心慌等不适。

先明确一个关键认知:西医定义的高血压,是收缩压≥140mmHg或舒张压≥90mmHg的体循环动脉压升高综合征,长期不控制会损伤心、脑、肾,甚至引发脑出血、肾衰竭等致命并发症。但中医更关注“人”而非“数字”,把高血压归为“眩晕”“头痛”范畴,认为核心问题出在肝、肾、心、脾的功能失衡上——就像一台机器的零件出了故障,单纯“修表面”没用,得找准哪个零件坏了,才能精准修复。
一、先辨体质:4种类型,对应4种血压问题的“根”
1.肝阳上亢型:青中年人的“高压重灾区”

这类高血压多和“情绪、作息”挂钩。现在的年轻人常熬夜加班、刷手机到凌晨,再加上工作压力大、动不动就烦躁发脾气,会让体内的“肝气”失控,像烧开的水一样往上冲,形成“肝阳上亢”。典型表现特别好认:头晕时是“胀痛感”,像有东西在脑子里跳,脸一激动就发红发烫,血压也跟着飙升;晚上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还总做噩梦,早上起来口干口苦,连刷牙都觉得嘴里发苦。调理关键是“平肝降火”——就像给沸腾的锅降温,把往上冲的肝气拉回来,血压自然会稳。
2.痰湿中阻型:爱吃油腻、肥胖者的“隐形杀手”

“顿顿离不开红烧肉”“每天都要喝两瓶啤酒”,这样的饮食习惯会让脾胃“累垮”。脾胃是运化水湿的“机器”,一旦偷懒,体内的水湿就会变成“痰湿”,像黏糊糊的胶水一样堵在身体里,阻碍气血运行,血压自然高得下不来。这类人的症状很直观:头重得像裹了一层湿毛巾,抬都抬不起来;胸口发闷,吃点东西就觉得恶心,甚至想吐;伸出舌头一看,舌苔又白又厚,像在舌头上涂了一层奶油。调理核心是“化痰祛湿”——先把脾胃的“运化功能”修好,再把体内的痰湿排出去,气血通了,血压才会稳。
3.阴虚阳亢型:中老年人的“血压难题”

人到中年后,身体里的“阴液”会慢慢减少,就像大地缺水变干燥一样。阴液少了,无法“制约”阳气,阳气就会相对偏盛,出现“阴虚阳亢”的情况,这也是很多中老年人血压忽高忽低的原因。常见表现有:头晕时伴随耳鸣,耳朵里总嗡嗡响;腰和膝盖酸酸软软的,爬两层楼就觉得累;晚上睡觉时手脚心发烫,像揣了个小火炉,还会偷偷出汗(也就是“盗汗”);看东西时偶尔会模糊,血压波动也特别大,早上起来高、中午又降一点。调理重点是“滋阴潜阳”——给身体“补水”,让阴液和阳气恢复平衡,血压才能稳定不反弹。
4.阴阳两虚型:久病、年老体虚者的“血压困境”

这类高血压多是“拖出来的”。有些人高血压多年不重视,或者长期吃降压药却没调理体质,导致体内的气血、阴阳都被耗光,就像一台用了几十年的旧机器,所有零件都磨损了,脏腑功能越来越弱。症状会更复杂:头晕时是“乏力感”,站久了就想坐下,稍微动一动就气短;冬天怕冷,夏天又怕热,穿衣服总比别人“难搭”;晚上起夜次数特别多,一晚上要去三四次厕所,睡眠质量差得要命。这时候不能只想着“降压”,得“阴阳同补”——就像给旧机器换零件、加润滑油,把损耗的气血和阴阳补回来,才能从根本上稳住血压。
其实,很多人血压控制不好,不是因为药吃少了,而是没找对“体质密码”。比如肝阳上亢的人,明明该平肝降火,却吃了补阳气的东西,只会让血压更高;痰湿重的人,光靠吃降压药,不调整饮食,痰湿永远排不出去,血压也会反复。

下次再觉得血压高、头晕时,别着急加药,先对照看看自己属于哪种体质。找到“根”再调理,不仅能让血压慢慢稳下来,还能摆脱乏力、心慌的困扰,让身体更舒服。如果自己拿不准体质,也可以找专业中医搭脉判断,毕竟适合自己的调理方式,才是最好的“降压方”。
如果你有什么与疾病防治或中医学习相关的问题想要了解,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或私信。
❖本文仅作知识分享,不构成对任何药物或治疗的推荐和推广,不能代替专业医生的医疗建议。如有诊疗需要,请咨询和联系正规医疗机构。
更新时间:2025-11-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