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留在身边的 “孝顺”,藏着没说出口的依赖
前阵子在小区遛弯,碰见隔壁邻居唐阿姨拎着菜篮子回来,老远就跟我打招呼。
她手里提着一兜新鲜草莓,说是儿子念叨好几天了,特意绕路去批发市场买的。
“我家小子啊,打小就懂事。” 唐阿姨一边掏钥匙一边跟我念叨;
“大学毕业那会儿,深圳有公司给 offer,他愣是没去,说‘我走了你们俩咋办’,非得回来陪我们。”
唐阿姨邀请我去她家坐坐,进了门,客厅收拾得干干净净,她儿子小伟正坐在电脑前敲键盘。
见我们进来,他抬头笑了笑,又低头继续忙。
“这孩子,一天到晚对着电脑,说是在网上做项目挣钱。”
我瞅了眼小伟的电脑屏幕,网页上花花绿绿的,看不出来到底在忙啥。
趁唐阿姨收拾屋子的功夫,我跟小伟搭话:“现在网上项目不好做吧?一个月能挣多少?”
他挠了挠头,含糊其辞:“不一定,有时候多有时候少,够自己花就行。”
看唐阿姨端着水果出来,我又随口问:“那小伟平时出去跑业务吗?”
唐阿姨说:“不用不用,在家就能干,省得风吹日晒的。
这孩子懂事,一年到头也花不了几千块,衣服都是网上买的打折款。”
看着唐阿姨满脸骄傲的样子,我没好再说啥。
可心里却有点鄙夷:小伟今年都 28 了,住父母的房子,吃父母做的饭。
水电燃气网费全不用操心,就算网上能挣点零花钱,这点钱够撑起一个成年人的生活吗?
唐阿姨总说儿子 “低物欲”“不添麻烦”;
可她没算过,自己每天买菜做饭、打扫房间的时间成本,还有那些没明说的生活开销,其实都是在给儿子 “兜底”。
孩子一句 “想陪着你们”,就让父母心甘情愿地继续当免费保姆,这哪是孝顺,分明是换了种方式啃老。
02
创业梦背后,是父母的托举
李叔叔家的事,小区里不少人都知道。
他儿子小李刚毕业那阵,天天在家研究商业模式。
说要开个 “社区团购配送站”,还拉着李叔叔老两口开家庭会议,PPT 做得有模有样。
“爸,妈,你们就信我这一回!”
小李拍着胸脯保证,“现在实体店不好做,线上配送肯定是趋势,等我做起来了,你们就等着享清福。”
李叔叔一辈子在厂里上班,攒下 30 多万养老钱,本来打算给儿子将来结婚用。
架不住小李天天软磨硬泡,说创业启动资金就差这最后一步,还说 “现在不拼一把,以后更没机会”。
老伴也在旁边劝:“孩子有上进心是好事,总比在家躺着强。”
没过俩月,配送站还真开起来了。
小李每天早出晚归,李叔叔老两口也跟着忙前忙后,一个帮忙卸货,一个负责记账。
可没过半年,问题就来了:客户嫌配送慢,商家嫌抽成高,加上平台竞争越来越激烈,到年底一算账,不仅没挣钱,还搭进去不少。
又硬撑了三个月,小李终于扛不住,把店关了。
30 多万养老钱打了水漂,李叔叔一夜之间添了好些白头发。
更糟的是,去年小李谈了对象,女方要求买房,李叔叔拿不出钱,儿媳妇至今对这事耿耿于怀。
有次在楼下碰到李叔叔,他蹲在花坛边抽烟,叹气说:“现在才明白,不是所有孩子都适合创业。
他连朝九晚五的班都没上过,就想一步登天,说白了还是没吃过苦,觉得我们的钱来得容易。”
这几年总听人说 “年轻人要敢闯敢拼”,可有些所谓的 “创业”,不过是给啃老找了个好听的借口。
既没经验又没人脉,全凭着一股热血想当然,最后赔光的不仅是父母的养老钱,还有一家人对未来的指望。
父母以为是支持孩子追梦,其实是被 “上进” 的幌子蒙了眼,把自己的晚年幸福当成了孩子试错的成本。
03
考不完的试,填不满的坑,谁在为 “拖延” 买单
我同事老张的女儿,这几年一直在家备考。
从大学毕业到现在,整整四年,公务员、事业编、研究生,考了个遍。
每次单位聚餐,老张总爱跟我们夸女儿:“我们家那丫头,真省心,不用我们操心找工作,自己在家安安静静看书,一天能学十几个小时。”
可只有我们这些熟人才知道,这四年里,姑娘不是没考上过。
有次笔试过了,面试前突然说 “不想当公务员,太束缚”;还有次进了事业单位的体检,又说 “工资太低,不够我花”。
到最后,考成了习惯,好像只要还在备考,就不算 “没工作”。
老张两口子都是普通职工,每月退休金加起来不到八千。
姑娘在家备考,房租水电不用愁,一日三餐老张负责,就连报辅导班、买复习资料的钱,都是老两口从牙缝里省出来的。
有次老张跟我吐槽:“上个月刚给她报了个面试班,一万二,我这烟都从二十块的换成十块的了。”
我劝他:“要不跟孩子说说,先找个工作试试?边上班边考也行啊。”
老张叹口气:“她说了,一心不能二用,要考就考最好的。再说了,孩子天天在家学习,总比出去瞎混强吧?”
其实老张心里跟明镜似的,只是不愿承认:女儿所谓的 “专心备考”,不过是逃避社会的借口。
刚毕业时怕找工作受挫,考了几年后,更不敢面对职场竞争,只能把 “考试” 当成挡箭牌。
而父母心疼孩子,总觉得 “再等等,再支持一把”,不知不觉中,就成了孩子拖延成长的 “帮凶”。
这几年就业压力大是真的,但那些真正上进的年轻人,要么边工作边备考,要么先找份兼职养活自己,哪有让父母养着 “全职备考” 好几年的?
说白了,还是没断奶,觉得父母的付出天经地义。
说到底,这些 “新型啃老” 之所以让人揪心,就是因为它披着 “孝顺”“上进” 的外衣,让父母心甘情愿地付出,甚至以此为荣。
可父母终究会老,能给的支持总有上限。真正的爱,不是把孩子护在羽翼下,而是教会他自己展翅飞翔。
就像老话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与其让孩子在温室里依赖父母,不如狠下心让他去经历风雨。
毕竟,能陪孩子走一辈子的,不是父母的钱和房子,而是他自己面对生活的能力。
作者:等风来
两个孩子的职场妈妈,左手执笔右手带娃,喜欢读书、写作、画画、坚信即便生活一地鸡毛,内心也要拥有自己向往的诗和远方,关注我,持续给您提供更多育儿干货。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更新时间:2025-08-2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