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父母之前,每个人都有一种想法:一定要把自家的娃培养成完美的孩子,正如理想中的孩子。
但是真的养娃之后,才发现以前的想法有些过于天真,培养一个出息的孩子,真的很难很难。
接女儿放学,在小区碰到邻居琳姐在训儿子。一问才知道,她给四年级的儿子报了两个所谓的辅导班,结果这次数学测验还是20多个星。
我们当妈的好像都有过这阶段:怀孕时盼着孩子健康,上幼儿园盼着开心,一上学就忍不住盯着成绩,总觉得在孩子后边再推一把,他就能成了 “别人家的孩子”。
可现实往往是,我们累得掉头发,孩子也活得喘不过气。
01
以前我总觉得孩子那么小,哪能看出什么天赋,拼命去培养他就可以。
直到贝儿上小学,我才慢慢琢磨出:每个孩子都有潜力,但是这个潜力不一定是我们内心想要的。
就像贝儿班里的一个女同学,手工特别好,能用绳子编很多好看的手腕、发圈之类的饰物,可数学和语文每次都在及格线徘徊。
女同学妈妈之前总逼着孩子刷题,效果不能说没有,只能说很差。后来她试着接受孩子,给孩子买了许多不同颜色的绳子,让孩子爱编什么就编什么,生活变得不再让人烦躁。
人总是很矛盾的,我们在安慰别人时总说 “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是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就失去了理智。
不是每个孩子都要去罗马。有的孩子就爱待在熟悉的家乡;有的孩子喜欢海边;有的孩子喜欢山。
强硬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最后只会两败俱伤。
02
心理学里有个 “接纳理论”,说的就是当我们接受孩子的平凡,孩子反而更容易爆发出内在动力。
就像种向日葵,你不能逼着它长成玫瑰,只要给足阳光和水,它自然会朝着太阳生长。
我们当妈的总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可仔细想想,人生哪有什么固定的起跑线?
有的孩子早早就学会了奔跑,有的孩子却喜欢慢慢走,欣赏路边的风景。那些我们眼里 “不成功” 的孩子,说不定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正悄悄绽放自己的光芒。
女儿班里有个长得高高大大的男同学。上周有个同学脚受伤了,他每天帮同学背书包,老师总夸他有爱心。
所以真的不用太焦虑,我们能做的,就是陪着孩子慢慢走。
孩子考试考砸了,别先骂他,问问他是不是遇到了难题;孩子不想学兴趣班,别硬逼他,听听他真正喜欢什么。
教育不是不是让孩子变成我们想要的样子,而是帮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03
每天晚上临睡前,我会听贝儿说学校里的趣事,也跟她分享我工作中的小烦恼。
有时候她会说: “妈妈,我以后想当卖体育老师的。”
我笑一笑说 “那太好了,以后你就能让你的学生锻炼好身体。”
有时候她又会说:“妈妈,我还是当一个美术老师。”我还是如之前一样鼓励她。
因为我知道,平凡不是平庸,能坦然接受自己的平凡,认真过好每一天,也是一种了不起的能力。
我们养娃,不就是希望孩子能健康、快乐,拥有踏实的幸福吗?至于能不能成为精英,真的没那么重要。
结语:
我想跟所有宝妈说,当我们不再盯着 “精英” 的标签,就能看到孩子身上更多的闪光点,孩子也能在我们的理解和陪伴中,长成独一无二的模样。
你们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聊聊~
更新时间:2025-10-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