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糖尿病及其相关并发症,长期以来都是影响老年人健康的“头号杀手”,然而,在老年人群体中,糖尿病的发生并非绝对不可避免。
专家指出,控制血糖是影响长寿的重要因素,特别是过了60岁之后,血糖的控制更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确保血糖水平在一个健康的范围内,从而促进长寿呢?
医生建议,60岁以上的人群应尽量保持空腹血糖在3.9-6.1mmol/L之间,保持这一血糖范围,能有效减少糖尿病和其他慢性病的风险,同时延缓衰老过程,增强生活质量。
血糖,从名称便可知晓,指的是血液里的葡萄糖,它作为体内能量的关键来源,几乎能为每一个细胞供给其运转所需的能量。

在正常的代谢过程中,食物中的糖分通过消化吸收进入血液,在胰岛素的作用下,葡萄糖进入细胞供给能量,胰岛素是一种由胰腺分泌的激素,起着调节血糖的作用。
当我们摄入食物,特别是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时,血糖浓度会上升,胰腺便会分泌更多的胰岛素,以帮助身体消耗这些糖分。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胰腺的功能逐渐下降,胰岛素的分泌和作用效率逐渐减弱,这种情况下,血糖就不容易被有效调节,导致血糖长期处于高位。
随着年龄的增加,身体的代谢能力逐渐下降,许多器官的功能也开始衰退,特别是胰腺的功能逐步减弱,胰岛素分泌的能力大幅下降,导致血糖调节变得越来越困难。

糖尿病不仅仅是高血糖那么简单,它还会引发多种并发症,如心脏病、肾脏病、失明等,严重时甚至会威胁到生命。
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体,糖尿病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的人群,尤其是一些生活不规律,饮食不健康,或者有家族糖尿病史的老年人,患糖尿病的风险更大。
有效管控血糖能预防糖尿病,若空腹血糖处于6.1mmol/L以上,却未达糖尿病诊断标准,这看似寻常,实则已潜藏健康隐忧,如此状况,切不可掉以轻心,需予以重视。
如果此时通过合理的饮食和运动,控制血糖,可以有效阻止糖尿病的发生,专家建议,保持空腹血糖在3.9-6.1mmol/L之间,可以有效避免进入糖尿病前期,减少患糖尿病的风险。

糖尿病对身体各个系统的损伤,往往是“默默进行”的,高血糖对血管的损伤会导致动脉硬化,增加心脏病、中风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几率。
长期的高血糖还会影响肾脏的功能,导致糖尿病肾病的发生,甚至引发肾功能衰竭,需透析治疗,而通过控制血糖,可以显著减缓这一过程,降低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空腹血糖,即清晨起床后禁食8小时所测得的血糖水平,它犹如一面镜子,清晰反映出人体在空腹状态时,胰岛素分泌与血糖调节的基础能力。
正常情况下,空腹血糖值应低于6.1mmol/L,若空腹血糖在6.1-6.9mmol/L之间,表示进入糖尿病前期,这时候如果不加以控制,便可能发展为糖尿病;如果空腹血糖超过7.0mmol/L,则可以诊断为糖尿病。

而如果空腹血糖持续偏高,可能说明胰岛素的分泌已经受到影响,老年人应及时就医,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包括饮食调整、增加运动、药物治疗等,帮助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
正常情况下,餐后2小时血糖应低于7.8mmol/L,如果餐后血糖超过7.8mmol/L,但未达到11.1mmol/L,则表示进入糖尿病前期,如果超过11.1mmol/L,则可以诊断为糖尿病。
餐后血糖是评估胰岛素反应能力的重要指标,对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来说,餐后血糖应尽量控制在7.8mmol/L以下,避免餐后高血糖的发生。

餐后血糖过高,意味着体内胰岛素的分泌和作用出现了问题,这时候,身体对血糖的调节能力减弱,长时间的高血糖会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饮食乃控糖之关键要素,老年人饮食宜规避高糖、高脂、高盐食物,转而增加膳食纤维摄取,像蔬菜、水果、全谷物这类皆是不错之选,利于血糖的有效控制。
控制每日的总热量摄入也非常重要,避免暴饮暴食,减少糖分和精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如白米、白面、甜食等,转而选择低GI(血糖生成指数)食物,以帮助血糖更好地控制。
适量的运动能够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帮助血糖进入细胞,降低血糖水平,尤其是对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来说,散步、太极、游泳等轻度有氧运动,不仅能够帮助控制血糖,还能增强体力,延缓衰老。

定期检查血糖水平,对有糖尿病家族史或具高血糖倾向的老年人而言至关重要,通过监测,能及时洞悉血糖波动,以便迅速采取应对之策,有效防范血糖升高。
肥胖是糖尿病的重要诱因之一,通过合理控制饮食,增加运动,保持健康体重,有助于降低胰岛素抵抗,保持血糖水平稳定。
对于一些老年人来说,单靠饮食和运动控制血糖可能还不够,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建议使用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等药物,遵循医生的建议,合理使用药物,可以帮助更好地控制血糖。
只要能长期坚持良好的生活方式,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内,就能够大大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延缓衰老过程,活得更长、更健康。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血糖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徐园.基层社区糖尿病患者综合护理的效果观察[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25,40(04):228-230.
更新时间:2025-11-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