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已经拖了1300多天了。当初美国觉得乌克兰稳赢,靠着经济制裁和军事援助就能让俄罗斯顶不住,顺带震慑其他国家。
可现实是仗越打越长,乌克兰消耗巨大,俄罗斯反而经济挺住了。欧洲经济被拖累,美国自己也骑虎难下。
更关键的是,全球格局变了,多极化来得更快。回头看,中国从一开始就不跟风制裁,坚持中立促和谈,这步棋真是走对了。
美国起初想通过史上最严的制裁,把俄罗斯经济搞瘫,再加上给乌克兰的武器援助,内外夹击,让俄罗斯撑不住。
结果俄罗斯经济没瘫,反而在2024年GDP增长4.1%,创了历史高点,比德国、英国这些G7国家还强。
2025年虽然慢下来,第一季度增长1.4%,政府预测全年1.0%,但这也超出不少人的预期。
因为俄罗斯转向了中国、印度、巴西,继续卖石油、天然气。俄罗斯的石油出口没停,天然气管道也转向东方,收入没少多少。
2025年,美国国会批准的对乌援助总额达到1750亿美元左右,其中军事援助超过635亿美元。最新数据到2025年6月,美国总援助已超1300亿美元,包括军事、金融和人道主义部分。
这些钱买了坦克、导弹、无人机,运到乌克兰前线,但仗没速战速决,反而成了消耗战。
乌克兰损失了20%的领土,数百万民众流离失所,基础设施被毁坏,重建得花几千亿美元和几十年。俄罗斯也付出了代价,但部分目标实现了,经济结构调整了,转向新兴市场,摆脱了对西方的依赖。
美国卷入深,但欧洲老百姓买单最多。德国作为欧洲工业核心,以前靠俄罗斯廉价天然气维持制造业,现在天然气价格涨了十几倍。
2022年,德国就损失超1000亿欧元。化工巨头巴斯夫关了本土生产线,转到中国和美国建厂,钢铁业好多企业停产或破产。
法国总统马克龙2023年8月就公开说,大国竞争加剧,国际局势复杂,跟随美国外交是不是明智,得打问号。
匈牙利总理欧尔班更直白,指责美国是欧洲衰退的罪魁祸首。美国自己有页岩油气,没受能源冲击,反而高价卖液化天然气给欧洲,赚了不少。
2025年,欧洲液化天然气进口涨了27%,美国货占63%。
但俄罗斯还在打击乌克兰的天然气设施,这会波及欧洲供应,价格波动大。
欧盟2025年通过第18批制裁,针对能源和银行,但俄罗斯气还是有进口,法国、荷兰、罗马尼亚、葡萄牙这些国家2025年进口量还涨了。
中国从冲突一开始就没选边站队,这是基于国家利益和世界和平的选择。中国不参与制裁,不提供武器,坚持推动对话解决。
结果中俄贸易逆势增长。2024年贸易额达到2448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1.9%。
2025年上半年,中国对俄出口虽有下降,但整体贸易额还是高位,2024全年贸易值1.74万亿元人民币,约2370亿美元。
中国买俄罗斯石油天然气,稳定能源安全;俄罗斯买中国工业品,填补西方撤出的市场空白。
能源合作协议签了不少,管道输送天然气到中国工厂,农业、科技领域也合作全面。
中国还提供人道主义援助,给乌克兰送食品、医疗用品,发展中国家觉得中国做法务实,不像美国动不动制裁挑对立。
这场冲突加速了全球多极化。美国本想巩固霸权,结果适得其反。美元武器化,让很多国家担心资产安全。
于是,“去美元化”快了。中俄在贸易中,人民币和卢布结算比例大幅升。印度政治上跟美国近,但经济上继续买俄罗斯石油,还出口半导体,无视制裁。
沙特在中东,本是美国盟友,但石油减产上跟俄罗斯配合,不顾美国反对。
东盟国家如菲律宾,在南海跟中国有摩擦,但俄乌问题上中立,不跟美国制裁。日本作为美国亲密盟友,也悄悄保持对俄接触。
全球南方国家对美国双标越来越反感,美国影响力下降。2025年,俄罗斯经济虽慢,但没崩盘,靠的就是这些新伙伴。
这场仗打了这么久,给的启示是时代变了。美国还用冷战思维,以为制裁和威胁就能让大家听话。但世界不是单极了,多极化在发展。
中国三年前的选择不是被动,而是主动布局。不站队、促和谈、搞合作,这体现大国智慧。中国用实际行动证明,保持战略定力比跟风强。
在不确定世界里,中国构建多元化合作网络,一带一路提供新平台。美国如果继续霸权主义,只会越来越被动。中国合作共赢的路,才是正确方向。
参考资料:
1、俄乌战后的去全球化,最大输家是中国? 底线思维 2022-06-21
更新时间:2025-10-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