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两年多,第一批日本水产品出口到中国,外交部明确回应

日本水产品

2023年8月24日,日本启动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染水排海,中国海关总署为保障国内消费者健康,当日宣布全面暂停进口日本水产品,这一预防性措施旨在防范核污染引发的食品安全风险。此后近15个月里,中日双方围绕核污染水监测、水产品安全标准等议题开展多轮沟通,2024年9月达成共识:中方在参与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长期监测与独立取样的基础上,将基于科学证据逐步调整临时措施,恢复符合标准的日本水产品进口。此次北海道扇贝出口,正是这一共识落地的首个实践案例。

日本扇贝

11月7日,日本北海道产6吨冷冻扇贝经青岛港通关放行,成为2023年8月中国暂停日本水产品进口以来的首批对华出口货物,标志着中日水产品贸易在中断近两年后实现突破性进展。从具体实施细节来看,此次恢复呈现“严格试点、全程可控”的鲜明特征。中方明确划定37个非核污染风险区域作为出口试点,福岛、宫城等10个高风险都县仍被全面禁止;企业准入层面,697家申请企业中仅3家北海道企业通过中国海关注册审核。

日本水产品

针对此次贸易恢复,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11月7日的例行记者会上作出明确回应,释放出三重核心信号。其一,坚守“安全第一、科学为基”的底线原则。中方强调将持续参与IAEA国际监测与独立取样检测,主管部门将严格依法依规加强监管,一旦发现安全风险将立即采取限制措施。这表明贸易恢复并非放松管控,而是将“科学验证”作为前提,所有开放措施都建立在保障民众健康的基础之上。

高市早苗

此外,外交部明确希望日方持续履行核污染水处置相关承诺,与国际社会一道维护全球食品安全和海洋生态环境,凸显了中方在全球环境治理中的责任担当。之前消息确认出口产品需履行“五证一单”申报手续,标注捕捞时间、海域坐标等溯源信息,通关时需经过12道安检及放射性物质、贝毒等指标的双重复检,以及核污染物的严格标准,远高于国际通用要求。这种精细化管控模式,也为贸易恢复建立了可追溯、可核查的保障体系。

日本黑鲷鱼

日本多家媒体报道此事,表示此次日本水产品首返中国市场,对中日经贸关系而言是积极的破冰信号。中国曾是日本水产品最大出口市场,2022年相关贸易额达836亿日元,占日本水产出口总额的重要份额。也为两国进一步拓展经贸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但需明确的是,后续合作的可持续性仍取决于日方能否持续遵守安全承诺、保持检测透明度。总体而言,外交部的回应既划清了食品安全的“红线”,也预留了经贸合作的“空间”,明确唯有以科学为依据、以信任为纽带,才能推动中日水产品贸易持续健康发展,所以“静观后效”是最好的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1

标签:财经   外交部   日本   水产品   中国   北海道   扇贝   贸易   中方   食品安全   措施   科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