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鸿祎为啥如此着急着和 360 借条撇清关系?

近日,360集团董事长周鸿祎到重庆荣昌体验荣昌美食和文化。在此期间,周鸿祎被路人问到“欠你的360借条可不可以不用还了?”,他当场回应“那不是我的公司”,这让不少网友感到意外。接下来就给各位看官梳理一下事情的脉络,看看其中原委几何?

红衣大叔在重庆荣昌

2016年,360集团(三六零)旗下金融业务板块“360金融”正式成立,核心产品为“360借条”,主打消费信贷撮合服务。此时的360借条与周鸿祎的360集团深度绑定,作为集团生态的一部分,旨在通过流量优势拓展金融业务。2018年,360金融从集团分拆并在纳斯达克上市,周鸿祎作为实际控制人,通过股权架构间接掌握主导权。

2020年,360金融更名为“360数科”,强调科技属性,弱化金融标签。2022年,该公司完成港股二次上市,进一步与360集团切割。2023年2月,“360数科”再次更名为“奇富科技”,旗下核心产品“360借条”亦于2024年7月更名为“奇富借条”,彻底淡化与360的品牌关联。
这一阶段,奇富科技在法律上实现独立运营,但周鸿祎通过多层股权架构(如英属群岛公司Aerovane)仍持有约13.8%-16%的股份,稳居第一大股东。

2024年8月,周鸿祎辞任奇富科技董事及董事会主席职务,不再参与日常管理,此举被视为彻底剥离个人与奇富科技的直接关联。然而,股权穿透显示,其仍通过控股公司间接持有奇富科技16%的股份,远超其他股东。
2025年4月,周鸿祎在重庆公开回应“360借条是否需还款”时称“那不是我的公司”,引发舆论热议。法律层面,奇富科技确为独立法人,但周鸿祎的股权控制与历史渊源仍使其难逃“实际控制人”的质疑。

  1. 法律独立性与实际控制权的矛盾
    奇富科技的独立化运作符合监管要求,规避了金融业务风险对母公司的连带影响。但周鸿祎作为最大股东,仍可通过资本话语权施加影响。例如,奇富科技曾为周鸿祎主导的“华东区域总部”建设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尽管项目最终烂尾,却暴露了二者利益链的延续。
  2. 流量变现与道德争议
    奇富科技的核心模式是撮合金融机构放贷并承担担保责任,同时主导催收环节。其2023年撮合贷款规模达4758亿元,净利润超42亿元,但暴力催收、高逾期率等问题屡遭诟病
    69。周鸿祎的“切割”声明,也被视为规避道德与法律风险的策略。
  3. 企业家责任与资本游戏
    周鸿祎早年公开质疑“互联网公司扎堆做金融”,却在奇富科技盈利后沉默,反映了中国科技企业“流量变现金融化”的普遍路径。这种“赚快钱”的倾向,与长期技术投入的艰难形成鲜明对比。

周鸿祎与360借条的关系变迁,本质是一场精妙的资本运作:通过分拆、更名、辞任,将风险与争议剥离至独立实体,同时保留股权收益。这种“若即若离”的姿态,既符合监管合规需求,又维系了商业利益的最大化。然而,公众对“实际控制权”的追问,揭示了资本游戏中责任与权力的不对等——当企业壮大后,创始人如何平衡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仍是中国互联网行业亟待反思的命题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01

标签:借条   荣昌   重庆   股权   着急   独立   关系   金融   责任   集团   财经   科技   公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