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一家中国企业员工规模达到24万,营收突破2688亿,净利润133亿。
这个让所有人都坐不住的数字背后,是一场悄然进行的制造业革命,也是传统巨头最不愿意面对的现实。
24万员工意味着什么?2688亿营收究竟动了谁的奶酪?制造业的新王者是如何诞生的?
作者-阳
这个数字让所有人都坐不住了,当立讯精密交出2024年度成绩单的时候,整个制造业都在重新审视这家企业,营收2688亿元,净利润133亿元,员工24万人——这三个数字组合在一起,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立讯精密已经具备了与富士康分庭抗礼的实力。
更让人震撼的是背后的故事,立讯精密的创始人王来春,曾经是富士康流水线上的一名普通女工,从1988年进入富士康工作,到1999年离职创业,她在富士康度过了整整11年的时光。
这11年里,王来春从流水线工人一路晋升到管理层。凭借出色的表现,她甚至赢得了郭台铭的赏识。然而,1999年的一个决定改变了一切。王来春选择离职创业。
当时的她可能想不到,自己创立的立讯精密会在25年后成长为富士康的有力竞争者。从10万新台币起家,到如今的2688亿营收。从专注连接器和线缆的小企业,到苹果的核心供应商。立讯精密用25年时间,完成了一次史诗级的逆袭。
这个逆袭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企业的成长传奇,它更像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
在这个故事里,我们看到了技术创新的力量,看到了人才流动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也看到了新一代中国企业的雄心壮志。
答案要从一个关键订单说起,2016年,苹果AirPods即将量产,原定的代工厂英业达却出了问题,随着市场需求猛增,英业达的产能和良品率都跟不上苹果的要求,苹果不得不寻找新的合作伙伴,就在这个关键时刻,立讯精密出现了。
立讯精密用实力证明了自己的技术水平,他们将AirPods的交货周期缩短到3天,更令人惊叹的是,良品率几乎达到了100%,这个数字让库克都忍不住赞叹:"这简直就是超一流的工厂!"王来春的回应更是体现了她的高情商。
她说:"我相信那句话,能与凤凰同飞的必是俊鸟!"从此,"凤凰"与"俊鸟"开始了深度合作,立讯精密一跃成为苹果的主要供应商之一。
甚至直接拿下了AirPods几乎半数的订单,有了苹果这个行业巨头的支持,立讯精密开始逐步壮大。
2021年,立讯精密来自苹果的订单收入高达1140.55亿元,占总收入的55.43%,这个依赖度虽然很高,但也说明了立讯精密的核心价值,苹果选择立讯精密,看中的不仅仅是价格优势,更重要的是立讯精密在技术创新上的持续投入。
与富士康主要依靠规模优势不同,立讯精密更注重技术驱动,他们建立了完善的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吸引了一批优秀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加入企业,这种对人才的重视,正是立讯精密能够在技术上不断突破的关键。
2019年,郭台铭说出了那句争议言论,"富士康给大陆赏饭吃。,这句话背后,是富士康对自身实力的绝对自信,也是对中国大陆制造业的轻视态度。
然而,现实很快给了富士康一记响亮的耳光。
为了配合苹果的全球化战略,富士康开始将部分产能转移到印度,郭台铭大手一挥,直接决定在印度投资建厂,然而,现实远比想象的复杂,印度的人工和土地成本确实比中国低。
但印度员工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却与中国工人差距很大,这直接导致了印度工厂生产的iPhone合格率极低,甚至只有50%左右,在卫生方面的检测也屡屡出现问题,中国网友甚至调侃说,印度生产的iPhone有"咖喱味"。
富士康的全球化困境,恰恰成了立讯精密的历史机遇,当富士康在印度为良品率发愁的时候,立讯精密在中国的工厂却能保持接近100%的良品率。
这种对比让苹果开始重新审视供应商的选择,苹果逐渐认识到,单纯的成本优势并不能保证产品质量。
技术实力和管理水平才是核心竞争力,立讯精密抓住了这个关键机遇,他们不仅在技术上持续突破,还在全球化布局上展现出了更高的智慧,2024年,立讯精密收购了德国莱尼集团。
这家欧洲第一汽车线束厂商的加入,让立讯精密获得了高端技术,以及博世等客户资源,与奇瑞成立的联合研发中心也开始量产落地,智能座舱、高压连接器等产品纷纷投入市场,甚至拿下了特斯拉Cybertruck中控模组的稳定供货。
立讯精密的成功,不是偶然,它代表着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新方向,从过去依靠低成本优势,到现在依靠技术创新驱动,这种转变正在整个制造业加速进行。
在AI迅速发展的时代,立讯精密的布局更是令人瞩目,他们在高速铜缆、光模块领域的成效显著,224G高速线缆产品已经完成量产,800G硅模块也进入量产阶段,更重要的是,立讯精密与英伟达、谷歌等巨头企业合作。
承接了2万台DGX NVL72服务器订单,这些布局表明,立讯精密已经在为下一个技术周期做准备,当富士康还在为印度工厂的效率问题苦恼时,立讯精密已经在AI和5G等新兴领域抢占先机,这种战略眼光的差距,可能决定着两家企业的未来命运。
在汽车电子领域,立讯精密的表现更是亮眼,2024年,汽车业务营收达到137.58亿元,同比增长48.7%,这个增长速度,即使在快速发展的新能源汽车行业也是出色的,更重要的是,立讯精密在汽车电子领域的单车价值。
已经从燃油车的3000元跃升至电动车的8000元,这种价值提升,正是技术创新带来的直接回报,反观富士康,虽然也在尝试转型,但在新兴领域的布局明显滞后,郭台铭的汽车梦早在2015年就有端倪,但进展缓慢。
与和谐汽车的合作项目最终无疾而终,这种差距,可能就是两家企业未来分化的关键,制造业的下一个十年,将是技术创新者的时代,谁能在AI、5G、新能源等领域率先布局,谁就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主动。
这场制造业的王位更迭,本质上是技术创新对规模优势的历史性超越,也是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华丽转身。
未来十年,谁掌握了技术创新的主动权,谁就掌握了制造业的话语权。立讯精密开了个好头,但故事才刚刚开始。
面对这场制造业的大变局,你看好谁的未来?技术创新和规模优势,哪个更能决定企业的长远发展?
更新时间:2025-07-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