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湛村唐墓M5发掘资料公布!墓葬年代在初唐末期, 墓主太原郡人士

资讯来自网络;考古汇 山西

2023年12月,为配合基本建设,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晋中市博物馆、平遥县文物所对山西省平遥县北汪湛墓地进行了发掘。该墓地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朱坑乡北汪湛村北(图一),西距平遥古城约8.3千米,北距镇国寺约8.6千米。墓地中部偏北发现一座砖室墓,编号M5。M5北邻M6,西南邻M4,开口位于②层下(图二)现简报如下。


图一 北汪湛墓地位置示意图


图二 M5位置示意图




一、墓葬形制


M5为竖穴土圹墓道单砖室墓,由墓道、墓门和墓室三部分组成,墓道在南,墓室在北,墓向140°。


墓道 平面呈长方形,长2.88、宽0.78、深2.28~2.56米,直壁,底部呈坡状,近墓室一侧为最深处,未见明显踩踏面。墓口距地表深1.08米,墓底距地表深3.32~3.64米。墓道内填土土质较疏松,为黄褐色花土,包含大量植物根系。


墓门 拱形顶,砖封门,高1.28、宽0.28米。采用条砖平铺干摆封堵,共30层,平面呈“V”字形。此种封门方式有助于减缓墓道填土时对墓门的冲击,增强其稳固性。


墓室 平面呈圆形,直径约2.62米。墓壁以条砖错缝平砌,以四顺一丁一组和三顺一丁两组砌筑。顶部为砖砌穹窿顶,以条砖错缝平砌,共16层。底部以条砖错缝平砌。墓室北侧为棺床,以条砖错缝平砌,高0.2米,棺床上放置有两具人骨,北侧人骨为女性,年龄在30~40岁之间,头朝西,面朝南,俯身直肢葬;南侧人骨为男性,年龄在55岁以上,腰椎胸椎有关节炎,头朝西,面朝上,仰身直肢葬;墓室东南角放置三具未成年人骨,均为迁葬,周围以三块墓砖进行围挡,其中北侧人骨年龄12~14岁,中部人骨年龄6~8岁,南侧人骨年龄3~6岁,均未见明显葬具。墓葬中出土器物位于北侧棺床南部,成年人骨头部和脚部附近以及未成年人骨北侧(图三)。


图三 M5平面图及剖视图

1、2、4-6.陶罐(M5:1-6) 3.墓志(M5:3) 7.三彩陶罐(M5:7) 8、12.铜钱(M5:8、M5:12) 9、13.铁器(M5:9、M5:13) 10.陶碗(M5:10) 11.陶纺轮(M5:11)




二、出土器物


随葬遗物共计13件。主要有陶器、铜器、铁器等。其中陶罐5件,陶碗1件,陶纺轮1件,三色釉彩陶罐1件,铜钱2枚,铁器2件,墓志1合2方。



(一)陶器



共7件,主要有罐、碗、纺轮。


陶罐 5件。均为泥质灰陶,素面,轮制。标本M5:2-1,陶罐,素面,轮制。侈口,尖圆唇,圆鼓肩,腹部斜收,腹部最大径靠上,平底略内凹。内壁有快轮拉坯的痕迹,器表可见刮磨的痕迹。底部有底包壁现象。口径6.3、腹径11.3、底径5、高10厘米。标本M5:2-2,陶底座,泥质灰陶,平面近圆形,一面有绳纹一面无纹饰,边缘似有打磨的痕迹,上直径长13.6、高4.3厘米;底座上有一小孔,位于底座中央,小孔不通透,孔宽0.5、深0.3厘米(图四,1;图五,1)


图四 M5出土器物(一)

1.陶罐(M5:2) 2.三彩陶罐(M5:7) 3.镰刀(M5:9) 4.陶碗(M5:10) 5.纺轮(M5:11) 6.铲(M5:13)


图五 M5出土器物(二)

1.陶罐(M5:2) 2.墓志盖(M5:3-1) 3.志石(M5:3-2) 4.三彩陶罐(M5:7) 5.铜钱(M5:8) 6.镰刀(M5:9)


陶碗 1件。标本M5:10-1,陶碗,泥质灰陶,素面,轮制。敞口,尖圆唇,上腹斜直,下腹内收成平底。口径9.34、底径4.4、高4.06厘米。标本M5:10-2,陶底座,泥质灰陶,素面,顶部内凹,呈臼状,座长13.86、宽11.4、高6.14厘米,槽深2.38厘米,底座底部有三个小孔,两孔通透,另一孔深1.55厘米,孔宽0.7厘米(图四,4;图六,1)。


图六 M5出土器物(三)

1.陶碗(M5:10) 2.纺轮(M5:11) 3.铜钱(M5:12) 4.铲(M5:13)


陶纺轮 1件。标本M5:11-1,泥质灰陶,素面,近似圆饼型,体较厚,中心穿孔。长7.82、宽7.68、高2.42、孔径1.28厘米。标本M5:11-2,石底座,为不规则形状,长12.04、宽8.2、高7.8厘米(图四,5;图六,2)。


三彩陶罐 1件。M5:7,粉白胎,胎质较细腻,敛口,平肩,圆鼓腹,小平底。器物外壁上中部施釉,釉上彩,釉色呈白、绿、棕三种颜色,器物底部及内部未见施釉。口径3.2、腹径5.77、底径2.4、高3.7厘米(图四,2;图五,4)。



(二)铜器



铜钱 2枚。M5:8,圆形方穿,钱面有外郭,钱背有内外郭,钱面书“开元通宝”四字,字体为隶书,顺读,钱径2.4、孔径0.7厘米,重4克(图五,5;图七)。M5:12,铜钱,圆形方穿,钱面有外郭,钱背有内外郭,锈蚀严重,钱面文字无法辨识,钱径2.4、孔径0.6厘米,重4克(图六,3)。


图七 M5铜钱拓片



(三)铁器



共2件。锈蚀严重,可辨器型有镰刀、铲。


镰刀 1件。M5:9,残。断为三段,全身锈蚀,刃部呈弯刀状,横截面呈矩形,其余两段呈不规则形状。刃部残长28.38、宽5.1、厚0.16~1厘米,共重1137克(图四,3;图五,6)。


1件。M5:13,残。梯形,直刃,表面锈蚀严重,刃部宽12.86、高14.15、厚0.34~1.6厘米,銎长4.93、宽6.48、厚2.9厘米,重329克(图四,6;图六,4)。



(四)墓志



石墓志 1合。M5:3,分为志盖和志石两部分。M5:3-1,志盖,盝顶形,志盖有图案,腐蚀严重,漫漶不清,长33、宽34、高6.5厘米(图五,2)。M5:3-2,志石,近方形,长33、宽34、高7厘米。志文竖行7行,满行9字,共46字,楷书。志文录文如下:惟大周圣历三/年岁次庚子正月壬/子拜十日辛酉汾州平/遥县东廿里葬在/王湛村北十里君讳/间□□太原郡/人也(图五,3;图八)。


图八 M5墓志志石拓片




三、结语


根据志文记载,墓主人名讳间,太原郡人士,于武周圣历三年(700年)葬在汾州平遥县东二十里王湛村北十里处。由此可知,该墓葬年代为初唐时期。平遥在唐初属介州,贞观元年(627年)废介州,平遥改属汾州,至天宝元年(742年)又属西河郡。该墓志志文所记墓主人下葬位置以初唐“平遥县”为参照,为进一步明确隋唐平遥城的位置提供了佐证。


近来在平遥新发现的李爱客墓为中唐时期(776年)的墓葬,与M5形制基本一致,均是竖穴土圹墓道单砖室墓,且墓门皆为条砖平铺干摆封堵,但在墓室结构中,M5墓室墓顶为穹窿顶,李爱客墓为四角攒尖顶。李爱客墓墓室以长方形绳纹砖错缝平砌而成,M5则是以较为常见的三顺一丁、四顺一丁交错砌筑墓室,且墓砖皆为素面。M5的出土器物以陶器为主,其中还有一件三彩陶罐(M5:7),李爱客墓则在随葬陶器的基础上新出现了白瓷碗(M1:2),这与两座墓的年代存在一定关系。

同为初唐时期的临汾西赵唐墓M45曾出土施有黄、绿、褐三彩陶瓶(M45:1)。初唐时期的太原金胜村唐墓亦有釉陶三彩马(M555:4)出土。年代在盛唐时期的太原赫连山墓中出土的绿釉陶罐(M5:1)施有绿釉。与李爱客墓基本同时的太原果树场唐墓中出土的三彩陶盘(M14:1)、三彩灶(M14:6)施有黄、白、绿三种釉色。可见,山西地区的唐墓在初唐时期的随葬器物多以灰陶和三彩釉陶为主,釉色较为丰富,盛唐和中唐时期随着白瓷的兴盛开始逐渐成为随葬器物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也与初唐时期流行唐三彩,盛唐和中唐时期流行白瓷存在直接关联。

M5出土盝顶形墓志,与李爱客墓所出墓志类同,是唐代墓志形制的普遍形式,但M5的志盖未见明显图案,志文漫漶不清,记载甚略。墓志制作与志文内容也远不及李爱客墓精细完备。从墓室规模、使用墓砖有无纹饰、墓志制作精细程度来看,M5等级略低于李爱客墓,但死者身份也应较一般平民富贵。


除平遥李爱客墓外,在临近的晋中市榆次杨粱村南也发现有六座唐代墓葬。这批墓葬与M5和李爱客墓的布局基本一致,但在形制上与李爱客墓更为相似,以弧边方形、弧边长方形或弧边不规则四边形多种形式为主,内置棺椁或尸床。榆次杨粱村南唐墓的年代均为盛唐至中唐时期,随葬品种类与形制也与李爱客墓更为接近,这进一步突显出M5作为初唐与盛唐墓葬之间过渡形态的特征。


M5年代在初唐末期,为山西地区初、盛唐过渡阶段墓葬提供了年代标尺,墓葬形制及其出土器物为认识晋中乃至整个山西地区唐代墓葬的丧葬习俗与演进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发掘领队

石晓润


发掘人员

冯超男、刘玉祥、贾文涛、郑明明

张跃红、王晋生、孟森源、魏聪伟


照相

薛琦琳


绘图

孙先徒、翟玉照


执笔:郭禹卿、贾文涛、雷雅仙、石晓润


图文丨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晋中市博物馆

平遥县文物所

原文名为《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北汪湛村唐墓M5发掘简报》

刊于《草原文物》2025年1期

此处省略注释

责编丨静 静

初审丨郭禹卿

终审丨郑 媛

考古汇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09

标签:历史   初唐   太原   墓葬   人士   年代   资料   平遥县   陶罐   墓室   墓志   器物   盛唐   晋中市   墓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