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娃的那些“让人头大”的小毛病,不是故意找茬,而是藏着没说出口的小心思。今天就挑三个家长最头疼的实战话题,用书中的招儿给大家拆解拆解,亲测接地气、好操作!
实战16:娃的“完美主义”,到底要不要掰正?
先别急着喊“不许较真”!书中说,娃追求完美,其实是想证明“我能行”,比如画歪一条线就哭、积木倒了就发脾气,本质是怕自己做得不好。但要是完美到“作业写半小时擦十次”“不敢尝试新游戏怕输”,就得帮他松松弦了。
三个小招轻松破局:
1. 家长先“露怯”:故意把苹果切歪,笑着说“哎呀,歪歪的苹果好像更甜”,让娃知道“不完美也没关系”。
2. 给“完美”降降温:娃拼不好拼图哭闹时,别帮他拼好,而是说“你看,这块拼在这里,虽然和想象的不一样,但好像更特别呢”,引导他接受不同结果。
3. 夸“努力”不夸“完美”:别总说“你画得真完美”,换成“你刚才画了半小时,还尝试了新颜色,太厉害了”,让娃关注过程而非结果。
实战17:娃黏人黏到“分不开”?试试这3个小技巧
送幼儿园时抱着腿哭、妈妈去厕所都要跟着……娃的分离焦虑,其实是怕“妈妈不见了”。《看见孩子》里的方法,核心是“给娃安全感,而不是强行推开”。
1. 告别要“短平快”,别拖泥带水:别抱着娃反复说“妈妈舍不得你”,反而会加重他的焦虑。蹲下来抱抱他,说“妈妈下午4点准时来接你,咱们回家吃草莓”,明确时间和后续安排,然后果断离开。
2. 给娃一个“安全感信物”:让娃带一个熟悉的小物件,比如妈妈的围巾、自己的小玩偶,告诉他“想妈妈的时候,摸摸它,就像妈妈在身边一样”,用具体的东西帮他缓解不安。
3. 提前“演练”分离:平时在家玩“妈妈去买菜”的游戏,妈妈假装出门,过5分钟回来,然后逐渐拉长时间,让娃慢慢适应“妈妈离开还会回来”。
实战18:娃睡渣到“熬垮老母亲”?3个方法帮他睡整觉
翻来覆去睡不着、半夜哭着找妈妈、早上醒得比闹钟还早……娃的睡眠问题,其实和“睡前仪式”“睡眠环境”息息相关。
1. 固定“睡前流程”,给娃“睡觉信号”:每天睡前1小时,就开始做固定的事:比如洗个温水澡、读一本绘本、唱同一首儿歌,让娃知道“做完这些,就要睡觉啦”,身体会慢慢形成条件反射。
2. 别让“电子产品”毁了睡眠:睡前半小时别让娃看动画片、玩玩具,屏幕光会让大脑兴奋。可以换成玩“找星星”的游戏(关灯后看天花板上的夜光贴),或者聊聊天,让他的大脑慢慢平静下来。
3. 处理“半夜哭闹”,别过度干预:娃半夜哭醒时,先别急着抱起来哄,轻轻拍他的背,说“妈妈在呢,好好睡”。如果他只是哼唧,别说话也别开灯,让他自己试着再次入睡,培养自主睡眠能力。
读完这三个实战话题,最大的感受是:教育娃不是“纠正问题”,而是“看见需求”。
当我们理解娃完美主义背后的渴望、分离焦虑里的不安、睡眠不好时的烦躁,那些“头疼事”,反而变成了和娃拉近距离的机会。下次再遇到这些情况,不妨试试书中的方法,说不定会有惊喜哦!
更新时间:2025-09-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