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射病,不是“中暑”,更不是“多喝水就好”。
当它冲上热搜,我们才猛地意识到,高温不只是晒黑了皮肤,更可能悄悄带走一条人命。
你以为只是热出汗?那可能只是开始。真正的热射病,是安静地杀人。没有刀,没有血,却能让人倒下,迅速陷入危险。新闻里一幕幕,都是生活的警钟。
很多人问我:“医生,高温天到底怕什么?”我会说,怕的不是太阳,而是我们对它掉以轻心。
夏天不是“热不得”,而是别“热过头”。热射病这三个字,背后是身体的极限求救信号。抢救它,记住六个字:降温、补水、通风。
这六个字,不复杂,但能在关键时刻救命。
我们先说降温。不是用冰镇饮料灌下去,也不是直接跳进冷水里。身体高温时,血管已经扩张,骤冷反而可能引发不适甚至更严重问题。科学降温,得一步步来。
湿毛巾擦拭、风扇吹风、空调降温,都是好方法。重点部位是腋下、颈部、大腿根,这些地方血管丰富,散热效率高。忽略这些细节,往往是“应急失败”的根源。
再说补水。很多人一热就喝水,喝得猛,喝得快,结果呢?没进细胞,全成了汗或者尿。真正缺的不是水,是电解质。淡盐水、清淡汤,比大口白水更靠谱。
电解质,是身体的“信号传导员”,没有它,肌肉会抽搐,脑袋会发晕,心脏也可能跟着“罢工”。所以别小看一点点盐,它在夏天,胜过千杯冰饮。
第三个字,通风。这不是打开窗户那么简单。现在很多地方空调猛吹,但空气流通差,闷热依旧。通风的意义,在于让热量有地方“逃”,让空气重新“流动”。
特别是一些封闭空间——车内、仓库、电梯间,都是“热陷阱”。5分钟不通风,温度能飙升到40℃以上。车窗紧闭的车厢,能在半小时内变成“烤箱”。
如果你在户外作业,或者家里有老人孩子,请务必记住:高温环境+低流通=热射病陷阱。
说到老人孩子,再啰嗦一句。他们的体温调节能力差,出汗少,反应慢,等到感到不适时,身体早已处在危险边缘。孩子不说话,老人不抱怨,千万别以为“没事”。
要怎么判断是不是快中招了?身体发红、出汗减少、呼吸急促、意识模糊、头晕恶心、甚至出现抽搐,这些都可能是热射病的前兆。
这时候,动作要快。先移开高温环境,再进行物理降温,同时注意补水。如果情况没缓解,立刻送医,不要犹豫。每一秒都可能决定预后。
说到这儿,很多人会问:“那我每天锻炼,能不能预防?”答案是:能,但有限。锻炼增强耐热能力,但不能对抗极端天气。
真正的预防,是调整生活方式。比如早上8点前或晚上7点后再出门,比如穿浅色、宽松、透气衣物,比如饮食上多吃含钾、镁的食物,比如多关注气象预警。
别笑,这些小动作,才是真正的自救技能。
我常说:“夏天不是不可以出汗,而是要懂得怎么出汗。”出汗不是弱点,是身体在散热。但如果你连续出汗三小时以上,却不补充电解质,就是给自己挖坑。
再说个细节:有些人为了图凉快,把风扇对着吹一整晚,结果第二天醒来,全身酸痛,甚至发烧。为什么?风扇吹久了,局部温度下降,血流减缓,免疫力下降,反而容易感冒、拉肚子。
风扇不是越吹越好,空调也不是越低越舒服。最适合的室内温度,是26℃左右,湿度保持在40%~60%。高了湿闷,低了干燥,都会让身体不适。
讲到这,不得不提一个误区:很多人以为“我年轻、我健康,就不怕中暑”。错。热射病不是老年专属,运动员、建筑工、快递员、跑步爱好者,都是高发人群。
特别是穿着密不透风的工作服,在高温下连续作业,热气散不出去,体温一旦超过40℃,就是危险信号。
那是不是不出门就安全了?也不是。家里如果不开窗、不开空调,室内温度同样可能飙升。尤其是顶楼、朝西房间,可以比室外还热。
那该怎么办?我建议,家里常备一个室内温湿度计,不是为了“仪式感”,而是随时掌握环境变化。别等到出汗头晕才发现,屋里已经成了“桑拿房”。
饮食上,也可以做些调整。多吃富含钾的水果,比如香蕉、哈密瓜;多吃镁含量高的坚果,如杏仁、腰果。这些微量元素,能帮助身体更好地调节体温。
还有一点容易忽视:午睡时间。夏天人容易疲劳,中午小睡20分钟,不仅恢复体力,还能降低下午中暑风险。别小看这短短20分钟,是提高免疫力的“黄金时段”。
再说回“热射病”三个字,它虽然不是新病,但每年都有人因为它进医院,甚至来不及抢救。问题从来不在于“它有多严重”,而在于我们“有多轻视”。
如果你问我,夏天最重要的健康观念是什么?我会说:尊重高温,敬畏身体,避免逞强。
人不是钢铁,晒几小时不喝水、不休息,身体自然会反抗。流汗是警告,头晕是信号,昏迷是最后通牒。
生活中,我们尊重规则、遵守红绿灯,但对天气的警示,总是抱有侥幸心理。高温比红灯更危险,它没有声音,却能瞬间翻脸。
请记住这六个字:降温、补水、通风。它们不是“健康口号”,而是你在高温中最硬核的防线。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 王旭.高温热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其预防措施[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23,39(4):451-454.
2. 李娜,张颖.高温作业下中暑防护的健康教育方法研究[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22,40(3):218-221.
3. 陈志华.热射病临床特征及其预防研究进展[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21,25(9):1027-1030.
更新时间:2025-07-1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