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刚过,社交平台上的旅游分享呈现出鲜明反差:有人晒出山水间的惬意合影,有人却吐槽花数百元门票看人造假山,吃一顿家常菜被收景区溢价费,逛古镇时发现商铺全是烤肠、臭豆腐的重复套路。
这种花钱买糟心的体验,正在让A级景区的光环逐渐褪色,近5年,7家4A级、3家5A级景区接连破产,投资200亿的杭州蓝里景区仅运营1年就关门,苏州静思园里价值3亿的太湖石没能挽救破产命运,连桂林山水、峨眉山这些国民级景点也出现客流暴跌。
一边是景区数量持续扩张,2020年末全国A级景区已达16541个,较2019年新增4000多家,一边是游客用脚投票,不少景区陷入建得快、倒得更快的怪圈。
为什么曾经靠A 级招牌就能吸引客流的景区,如今连生存都成了难题,那些耗资数十亿打造的景点,又为何留不住愿意消费的游客?
在河南洛阳龙潭大峡谷,2025年五一假期迎来9.6万人次游客,同比增长23%,景区营收从2022年的不足2000万元涨到2024年的9800万元。
这个曾经在2017年成为国内首个倒闭5A景区的地方,如今靠1元1根的冰棍、2.5元1根的黄瓜和合理定价的门票,重新赢回了游客信任。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批天价投资却快速夭折的景区:杭州蓝里景区占地6750亩,投资200亿却仅运营1年就倒闭,重庆龙门镇景区投入16亿,7年后进入破产清算。
成都龙潭水乡斥资20亿,4年后沦为空城,附近村民甚至进园开荒种菜,更让人唏嘘的是苏州静思园,作为号称江南第一世家园林的4A级景区,园内4002块石头曾被评估价值近381万元,最贵的太湖石达3亿元,可倒闭后历经3次拍卖,1.05亿的起拍价都无人问津。
数据背后的矛盾更值得关注:2019年全国景区总收入5065亿元,到2024年跌至4814亿元,平均每家景区年营收2910万元,较5年前减少近三成。
即便是网红5A级景区西安大唐不夜城,2024年接待7475万人次游客,营收却仅7574万元,人均消费约1元,相当于游客逛了一圈却几乎不消费,景区连基础运营成本都难以覆盖。
有业内人士透露,目前国内能实现盈利的景区不足20%,营业状况良好的仅占5%,曾经圈块地、收门票就能赚钱的时代早已过去。
要理解景区的困境,首先得看清A 级招牌的真实价值,很多人误以为5A级景区代表风景最美,但实际上,评级的核心标准并非景观。
1999年国家出台景区质量等级国家标准,初衷是规范上世纪50年代旅游业起步时有山就围、有水就圈的混乱管理。
2003年评级体系升级为5A最高级,满分1200分的评分规则中,服务与环境占1000分,景观质量和游客意见各仅占100分,要拿到5A资质,需满足服务与环境≥950分、景观≥90分、游客意见≥90分。
这意味着,交通是否便利、厕所是否干净、安全措施是否到位等基础设施硬指标,比风景好坏更能决定景区等级。
2007年首批66 家5A级景区,如九寨沟、黄鹤楼、颐和园,都是服务+景观双优的代表,可后来这套体系逐渐变味,部分景区发现,只要砸钱建厕所、修道路就能快速刷分拿等级,却忽视了游客真正在意的体验感。
2015年起5A级景区数量持续增长,2024年更是一次性新增40家,创下近10年之最,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游客吐槽5A 级景区越来越水。
除了评级认知的偏差,景区运营还存在三大核心问题,体验与预期脱节,网易文创整理的体验较差 5A 级景区榜单中,三亚天涯海角因千里迢迢看几块石头排名第一。
武汉黄鹤楼因80 元门票看装电梯的楼位列第二,杭州西湖、乔家大院、鼓浪屿等知名景区也因商业化严重、服务差、价格贵遭诟病。
更让游客反感的是宰客现象:汕头南澳岛被调侃最良心商家是肯德基,因为只有它不分本地外地客统一标价,甘肃某4A级景区甚至向途经车辆收取每人300元过路费,自媒体时代,一次宰客曝光就能让景区口碑彻底崩塌。
还有同质化严重,尤其在人造古镇领域,我国已开发或待开发的古城镇共2800多座,但真正有历史底蕴的仅300余个,剩下的全是复制粘贴的产物。
一样的栈桥、一样的石板路、一样的仿古商业街,商铺卖的都是轰炸大鱿鱼、烤肠、臭豆腐老三样。
济南某古城耗资40亿规划年接待500万人次,结果5年过去主体工程都没完工,园内杂草长得比人高,这样缺乏本地文化特色的景区,自然难以留住游客。
最后盲目投资导致负债暴雷,不少景区把赚钱希望寄托在文旅+地产模式上,试图靠景区带动住宅、商铺销售。
栾川扬子沟景区一口气开发8个景区、108个景点,甚至在山里建老年公寓和文化购物广场,超出实际运营能力,最终摘牌破产。
恒大海岛文旅项目同时规划景区、住宅及配套设施,集团爆雷后大量房产滞销,业主被套牢,重庆龙门镇魔幻山主题乐园投资16亿建设商业街、酒店别墅,最终因资金链断裂,开业9年就宣告破产。
这些案例的共性,都是把文旅当成地产变现工具,忽视了旅游的核心需求,如今的游客越来越理性,选择景区时,体验感的权重早已超过A级等级。
2024年国内旅游调研显示,62%的游客会优先考虑是否值得花钱,仅有28%会因为5A级标签选择景点。
这意味着,景区要想活下去,必须放弃靠招牌吸引客流的旧思路,回归让游客开心的本质。
洛阳龙潭大峡谷的逆袭给出了最简单的答案:高性价比,没有复杂的营销套路,只是用平价的零食、合理的门票和无隐性消费的服务,打消游客被宰的顾虑,反而实现了客流和营收的双增长。
还有些景区靠创新体验突围:神农架请工作人员扮成野人在山里巡山,新奇的场景引发游客主动拍照传播,成功登上热搜。
开封万岁山武侠城推出王婆说媒,武松打虎等实景表演,让游客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复游率大幅提升,这些案例证明景区的自然风景难以改变,但服务模式和体验形式可以灵活调整。
峨眉山的客流变化也值得反思,曾经靠泼猴话题上热搜吸引游客,今年却减少14万人次,演出项目5年投6亿仍未扭转颓势。
旅游业从来不是不好做,而是旧模式失效,当游客不再为5A 级标签盲目买单,当复制粘贴的项目难以吸引注意力,景区需要重新思考。
少花点钱在刷等级上,多花点心思在游客的真实需求上,少搞点文旅+地产的赌局,多专注于旅游本身的体验打磨。
毕竟,游客攒钱请假出门,想要的是一段轻松快乐的时光,而不是一场坑钱又累人的失望之旅,只有守住诚意这个核心,景区才能真正摆脱建得快、倒得更快的怪圈,实现长久发展。
更新时间:2025-10-0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