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哥华是加拿大西海岸的大城市,华人聚居地特别多,生活环境也舒适。但这个地方的历史其实挺有意思的,尤其是它怎么从英国殖民地变成加拿大一部分,而不是并入美国。19世纪70年代初,不列颠哥伦比亚省面临一大堆麻烦,最终选了加拿大这条路。这不是什么浪漫的故事,而是实打实的经济和政治博弈。

19世纪中叶,北美西海岸还处于混乱状态。英国和法国早就在这儿争地盘,后来英国占了上风,把这里叫不列颠哥伦比亚。1858年,弗雷泽河谷发现金矿,吸引好几万人来淘金,大部分是美国人从加州北上。
人口从几千蹿到六万,经济一时火爆,政府借了不少债修路建桥啥的。但金矿热潮来得快去得也快,到1860年代末,人口掉到三万多,债务却堆积如山。这笔钱在当时可不是小数目,政府还不上,英国本土给出三个选项:继续当英国殖民地、加入美国,或者加入加拿大。

继续当殖民地的话,距离英国太远,啥事都得等伦敦指示,经济开发也跟不上。加入美国听起来挺诱人的,因为美国那时候刚从俄国手里买了阿拉斯加,要是再拿下哥伦比亚,就能把阿拉斯加和本土连成一片,控制整个北美西海岸。
美国总统格兰特提出帮哥伦比亚还债,还建轮船航线直通旧金山。哥伦比亚里不少人是美国移民,美元流通得比英镑还广,有些官员甚至觉得加入美国是大势所趋。毕竟美国经济强,人口多,工业化起步早,加拿大比起来弱多了,只有380万人口,美国有3800万。

但为啥哥伦比亚没选美国呢?其实核心是战略和身份认同的问题。哥伦比亚的居民大多有英国背景,他们不想完全丢掉英国的根。加入美国意味着变成共和制的一部分,自治权可能没了,还得面对美国的那套扩张主义。
哥伦比亚议会里,反对加入美国的呼声不小,他们觉得短期还债是好,但长期来看,加入加拿大能保持英国联系,还能当自治领的一部分。加拿大这边呢,虽然弱点,但开出的条件更务实。加拿大总理麦克唐纳是个老政客,他知道哥伦比亚的关键痛点是交通和债务。

1870年,他派代表团去维多利亚谈判,承诺联邦接管债务,给官员养老金,最重要的是建一条从蒙特利尔直通太平洋的铁路,把哥伦比亚和东部经济中心连起来。那时候交通多不便,有铁路就等于有了生命线,能拉动贸易、移民和开发。
哥伦比亚内部也分成两派。联邦联盟是推动加入加拿大的主力,联盟在耶鲁开会,26个代表通过37条决议,列出加入条件,包括债务、铁路和自治。最终哥伦比亚议会决定派三人团去渥太华谈,谈下来加拿大同意了大部分条件,包括三名参议员和六名国会议员的席位。1871年,哥伦比亚正式加入加拿大,成为第六省。
这个决定不是一时冲动,是经过反复辩论的。议会开了好几个月会,权衡利弊。加入美国虽快,但可能让哥伦比亚变成美国的边陲,自治没了;加入加拿大虽慢,但有铁路保障未来。英国政府也倾向加拿大,因为这样能平衡北美力量,不让美国一家独大。

加入后,铁路成了关键。1881年,加拿大太平洋铁路开工,1885年11月7日全线通车。1886年建城叫温哥华。温哥华从一个小镇变大城市,就靠这个铁路。城市交通系统早早现代化,发展电影、生物技术产业。

当然,这过程不是一帆风顺。原住民在这事里基本没发言权,土地被占,保留地缩小,哥伦比亚是加拿大唯一建在未割让土地上的省。这点历史问题到现在还遗留。总的来说,哥伦比亚弃美入加是现实选择。不是因为加拿大完美,而是权衡后觉得这样能保住自治和发展。
更新时间:2025-10-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