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曲的秋来得早,烈士陵园的青灰色石阶上,晨露还没散尽,72岁的赵大爷已经拄着枣木拐杖坐定。他的烟袋锅在裤脚磕了磕,眼角笑出褶皱:“年轻人,你看这‘河曲革命烈士陵园’的红漆字,比我还大两岁哩。”
烟袋锅下的保卫战
老人往纪念碑方向抬了抬下巴,“1938年鬼子打河曲,想从黄河渡口突破。咱县的自卫队和八路军并肩守了三天三夜,子弹打完了就用石头砸。” 烟袋锅突然顿在半空,“我二伯是担架队的,说有个小战士才16岁,临死前攥着张借条,上面写‘借老乡五斤小米,革命胜利还’。后来乡亲们凑了五斤小米,埋进他坟里——这陵园里328个名字,哪个不是带着乡亲们的牵挂走的?”
石碑里的全家福
正午的阳光爬上纪念碑,“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金字亮得晃眼。39岁的王女士带着女儿蹲在侧碑前,指尖抚过斑驳的刻字。“我爷爷是地下交通员,1946年被叛徒出卖,就义在这陵园旧址。” 她突然指向碑上一道浅痕,“我爹说,爷爷临刑前用指甲在墙上划了道印,后来那面墙拆了,砖被嵌进这石碑里。” 女儿忽闪着眼睛接话:“妈妈,昨天我梦见爷爷了,他说这石碑是咱家的‘全家福’,因为好多烈士都成了咱家人。”
画本上的红星
夕阳斜照时,10岁的刘宇小朋友蹲在台阶上画速写,画本里的纪念碑顶着颗红五星,比天边晚霞还鲜艳。“我爷爷说,以前这里是乱葬岗,解放后全村人举着火把找烈士遗骨,用门板抬着安葬。” 孩子突然伸手摸向石阶缝隙,“您看,这里卡着片银杏叶,是不是烈士爷爷们托风带来的?” 旁边纳鞋底的老奶奶笑出声:“去年清明,这娃把自己的红领巾系在碑上,说给英雄们当飘带。”
暮色笼罩陵园时,赵大爷慢慢起身,枣木拐杖叩击石阶的声响,和松柏间的风声缠在一起。“原先怕这些故事被黄土埋了,现在看娃娃们在台阶上画纪念碑,才明白——英雄没走,他们就活在咱河曲人的日子里,活在烟袋锅的故事里,活在娃的画本里。” 话音落处,纪念碑的红星在暮色中愈发醒目,像是无数双凝望的眼睛,守望着这片浸过热血的土地。
更新时间:2025-08-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