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光”跑AI登Nature,100倍能效挑战GPU,华人首席研究员扛鼎

用光跑AI竟登上顶刊Nature?微软这款新设备不一般,能效比当前最先进的GPU还高100倍,直接向GPU主导的算力格局发起挑战。

更让人关注的是,背后扛鼎的核心研究者是华人学者。

可光跑AI到底怎么实现?100倍能效是实验室数据还是能落地?它真能撼动GPU的地位吗?答案藏在这场算力新突破里。

微软这款登上Nature的模拟光学计算机AOC,号称能效是GPU的100倍,还能解决金融、医疗和AI推理问题,听着确实颠覆。

但冷静下来想想,这里面或许有不少值得琢磨的地方。

或许有人会说,现在AOC能处理的权重才几百级别,就算未来能扩展到几十亿,可跟现在大模型动辄上千亿的参数量比,根本不够看,这技术是不是没啥实际用?这话有道理,毕竟当前大模型对算力的需求摆在那,几百级别的权重确实像小打小闹。

但原文里也提到,研究团队已经画出了扩展路线图,未来通过模块化扩展,每个模块能支持约400万权重,几十到上千个模块拼接,就能推到0.1-20亿权重。

而且要知道,AOC的核心优势是能效,对于一些对参数量要求没那么极端,但对能耗敏感的场景,比如边缘计算中的AI推理,现在的能力或许已经能发挥作用。

随着技术迭代,权重扩展速度可能会加快,不能只盯着当下的短板否定未来潜力。

从另一个角度看,AOC在金融和医疗的实验都是小规模的,金融是46笔交易,医疗是32×32的脑部切片,这跟真实场景里海量的数据比,太理想化了,真能落地吗?确实,小规模实验的成功和大规模实际应用之间隔着不小的距离。

真实金融场景里,清算所每天要处理几十万笔交易,变量更多、关系更复杂;医疗领域,全尺寸的MRI数据量巨大,还涉及到临床安全性、兼容性等一堆问题。

但原文中也提到,这些小规模实验是第一次实战,目的是验证技术的可行性。

就像当初计算机刚出现时,也只能处理简单数据,后来才逐步应用到复杂场景。

而且团队已经在尝试用数字孪生(AOC-DT)重建20万变量的真实脑部MRI数据集,这正是向大规模应用迈进的一步。

不能因为刚开始是小范围测试,就全盘否定它落地的可能,技术落地本就是循序渐进的过程。

还有人可能质疑,光学计算几十年前就有设想了,之前一直没成,现在微软做出来了,会不会还是有没解决的硬伤,比如稳定性和兼容性?这种担忧并非没依据,毕竟光学计算受环境影响大,比如温度、振动都可能干扰光路,而且现在主流的计算生态都是基于电子芯片构建的,AOC要融入进去,兼容性是个大问题。

但原文里提到,AOC的固定点搜索机制天然具备抗噪声优势,迭代过程中能让答案稳定,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稳定性问题。

至于兼容性,研究人员也明确说AOC不是通用计算机,而是光学加速器,不用完全替代现有生态,而是作为补充,专门处理适合它的任务,比如平衡模型的AI推理,这样就能降低兼容性门槛。

之前光学计算没成,是受限于工艺,现在技术进步了,之前的硬伤可能已经得到缓解或解决,不能用老眼光看待新尝试。

总的来说,微软AOC确实有让人眼前一亮的突破,但也存在需要完善的地方。

不能盲目吹捧它颠覆GPU,也不能因为当下的不足就否定其价值。

它更像是打开了算力领域的一条新赛道,未来能否真正立足,还要看技术迭代速度、实际场景适配情况,但至少现在,它让我们看到了GPU之外的另一种可能,这本身就很有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7

标签:科技   微软   研究员   首席   华人   权重   兼容性   光学   场景   小规模   数据   技术   确实   未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