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芒格我发现:未来10年,能发财的人一般都会死磕 3 个字

你肯定见过这样的对比:街角两家奶茶店用同样的原料、雇相似年纪的员工,三年后一家变成区域龙头,另一家却贴出转让告示;直播间里两个卖同样产品的博主,有人三个月粉丝破百万,有人对着镜头讲到嗓子沙哑也无人问津。

为什么会这样?当我反复研读《穷查理宝典》,发现原因所在,更让我惊讶的是,真正贯穿芒格财富智慧的,竟是三个连小学生都认识的汉字。

在短视频风口年年更迭、新技术概念月月翻新的今天,未来10年,那些真正能穿越周期的赢家,既不是追热点的投机者,也不是囤资源的保守派,而是把这三个字刻进骨髓的"偏执狂"。

这位与巴菲特携手创造投资神话的老人曾说到:"人们总是低估那些简单真理的威力"。

接下来阿胖和大家好好聊聊这3个未来10年,能让你更富有的3个字!

第一个字:跨

比努力更重要的,是跳出 “单一技能陷阱”

大多数人相信 “术业有专攻”,认为把一个领域做到极致就能成功。

但芒格在《穷查理宝典》中警告:“对于一个只有一把锤子的人来说,任何问题看起来都像钉子。”

这里的 “跨”,不是简单的跨界尝试,而是构建多元思维模型 —— 用经济学分析商业,用心理学理解用户,用物理学看待系统,让不同领域的知识在碰撞中产生化学反应。

比如程序员懂营销,能开发出更懂用户的产品;教师懂心理学,能打造高复购的知识付费课程;厨师懂供应链,能快速复制连锁餐饮品牌。

这种跨领域的知识融合,能让你在面对问题时拥有更多解决方案,避免陷入单一视角的局限。

心理学的 “能力圈局限” 理论指出,人类大脑擅长用熟悉的思维模型解决问题,却容易忽视其他领域的关键因素。就像律师看问题总先想到契约,这种单一视角会导致 “盲人摸象” 式的判断失误。

而芒格本人掌握超过 100 个多元思维模型,涵盖经济学、生物学、哲学等多个领域,这些模型如同不同角度的镜子,帮助他全方位看清商业本质。

例如经济学的 “供需理论” 能指导定价策略,生物学的 “物竞天择” 能解释市场竞争,哲学的 “奥卡姆剃刀” 能简化决策流程,多元思维的叠加让他的判断准确率远超常人。

张桂梅创办华坪女高时,面临的最大难题不是教学,而是学生的厌学情绪。

她没有局限于传统教育方法,而是跨界运用多种思维模型:用心理学中的 “目标可视化”,让每个教室贴满大学照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用社会学的 “榜样效应”,邀请毕业女生回校分享,树立真实的成功范例;这种跨领域的治校策略,让大山女孩的本科上线率从 0 飙升到 90% 以上,创造了教育奇迹。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容易陷入 “单一技能陷阱”。

比如写文案的只会堆砌辞藻,却不懂分析用户痛点(缺乏心理学知识);做电商的只会打价格战,却不懂优化供应链降低成本(缺乏经济学知识);当领导的只会布置任务,却不懂运用组织行为学激发团队积极性(缺乏管理学知识)。

这些知识盲区就像隐形的墙,让我们在机会面前屡屡碰壁。

例如一个只会编程的技术人员,若不懂市场推广,很难将自己的产品推向大众;一个擅长销售的业务员,若不懂数据分析,难以精准定位客户需求,错失提升业绩的机会。

那我们该怎么改变呢?

首先,要每年主动掌握 1 个跨界技能,比如做运营的学习基础编程,搞技术的学习消费心理学,按照 “最小必要知识” 原则,掌握该领域前 20% 的核心内容,快速建立跨领域认知。

其次,遇到商业问题时,强迫自己从多个角度分析,先问自己经济学怎么看、心理学怎么看、历史学怎么看,用至少 3 种不同领域的思维模型拆解问题,避免单一视角的局限。

最后,每月阅读 1 本与自己领域无关的书籍,比如搞艺术的读《复杂经济学》,做金融的读《人类简史》,通过跨领域的知识输入,丰富自己的思维模型库,为解决问题提供更多 “工具”。

第二个字:反

想成功?先学会 “避免失败”

普通人总在思考 “如何成功”,芒格却逆向而行:“我只想知道我将来会死在哪里,这样我就永远不会去那里。”

这里的 “反”,不是简单的反向操作,而是逆向思维三步骤:首先明确目标,然后列举所有可能导致失败的因素,最后制定 “避免清单”。

比如想创业成功,先列出现金流断裂、团队分裂、用户伪需求等常见失败原因,再针对性地制定规避策略。

这种思维方式将焦点从 “追求成功” 转移到 “避免失败”,通过排除风险点,为成功奠定基础。

数学中的 “反证法” 告诉我们,要证明一个命题成立,先假设它不成立,然后推导出矛盾,这种思维在商业中同样有效。

想证明项目可行,先寻找所有不可行的证据,通过排除法提高决策的可靠性。

芒格总结的 “避免愚蠢清单” 中,包含人类常犯的 20 种认知错误,如确认偏误(只相信支持自己的证据)、锚定效应(过度依赖初始信息)、嫉妒倾向(因他人成功而失去理性)等。

他认为,避免这些认知错误比追求聪明更能提升决策质量,因为愚蠢的决策往往是失败的根源,而避免愚蠢就能减少失败的概率,让成功的可能性自然增加。

海底捞创始人张勇发现,传统餐厅总在 “如何让顾客多消费” 上打转,他却逆向思考:“如何让顾客不想离开?” 于是推出免费美甲、儿童乐园、等位零食等看似 “不赚钱” 的服务,这些反商业常规的策略,反而让顾客心甘情愿排队 2 小时,通过提升顾客体验赢得口碑,打造了餐饮神话。

这种逆向思维打破了传统餐饮的盈利逻辑,从关注 “赚快钱” 转向 “赚人心”,最终实现了长期的商业成功。

生活中处处需要 “反向思考”。

想减肥,先列出所有让自己发胖的习惯,如晚上吃零食、缺乏运动,然后针对性地调整饮食和作息;想存钱,先切断冲动消费的路径,关闭购物 App 推送、取消信用卡自动扣款,从源头上控制支出;想升职,先找出领导最讨厌的行为,如迟到、汇报不清、推卸责任,然后努力避免这些行为,提升自己的职业形象。

逆向思考能让我们从问题的另一面入手,找到更有效的解决方案,避免陷入常规思维的误区。

接下来说一些落地的方法论,帮助我们更好的落实“反”这个字!

首先,每当面临重要决策,如创业、转行、投资时,先写下 3 个最可能导致失败的原因,然后逐一分析如何 100% 避免这些情况,比如创业前考虑资金链问题,提前准备应急资金,确保即使遇到困难也能维持运转。

其次,做决策时,假设项目失败,详细推演会带来什么后果,评估自己能否承受,如辞职创业前,先存够 1 年生活费,为自己留好退路,降低风险。

最后,当觉得 “这个机会稳赚” 时,强迫自己寻找 3 个反对理由,比如 “谁会因为这个产品利益受损?他们会如何反击?” 通过质疑和反思,避免陷入盲目乐观的陷阱。

第三个字:简

越复杂越失败,真正的机会藏在 “简单到极致” 里

普通人总认为 “高大上” 的项目才能赚钱,芒格却断言:“简单是可靠的标志,复杂是效率的敌人。” 这里的 “简”,不是简陋,而是抓住本质的能力:剔除 90% 的无效动作,聚焦 10% 的核心价值;用最直白的语言解释商业逻辑,让普通人都能听懂;把流程简化到 “傻瓜都能执行”,才能大规模复制。

真正厉害的商业模式,往往能用一句话说清楚,因为简单意味着直击痛点,易于理解和传播。

“奥卡姆剃刀原理” 指出 “如无必要,勿增实体”,芒格多次引用:“如果一个问题有两种解决方案,选更简单的那个。”

商业中的 “简单法则” 同样有效,亚马逊的核心策略是 “聚焦长期客户价值”,宜家的成功公式是 “低价 + 扁平包装 + 自助提货”,这些简单的策略抓住了行业的本质,避免了复杂的冗余,从而实现了大规模的成功。

复杂的模式往往伴随着高成本和高风险,而简单的模式更易操作和复制,能够在市场中快速站稳脚跟。

我们常常被 “复杂” 困住:想做自媒体,却同时运营 8 个平台,结果每个平台都缺乏特色,难以积累粉丝;学技能报了 10 个网课,笔记记了几大本,却从未落地实践,浪费时间和精力;创业搞了 5 个产品线,资源分散,最后全部亏损,无法形成核心竞争力。

这些都是因为没有抓住本质,被复杂的表象迷惑,导致精力和资源的浪费。

那我们怎么做,才能改变呢?

首先每年只聚焦 1 个核心目标,比如 “今年把平台账号做到 10 万粉”,明确目标后,拒绝所有与该目标无关的事情,集中精力深耕,避免多线作战导致的低效。

其次每周进行一次 “减法清理”,删除手机里超过 1 个月没用的 App,退掉 80% 的无效圈子,移除日程表中耗时超过 1 小时却无价值的任务,通过简化生活和工作,减少干扰,提升效率。

最后向别人介绍项目时,确保用 3 句话以内说清楚,若需要更多解释,说明自己没抓住本质,重新提炼核心价值,直到连 5 岁孩子都能听懂,确保理念的简洁和清晰。

我是阿胖,靠读书、写作爆发式成长,一年多的时间从月薪3千到月入3万,分享我的成长思考,助你打破人生迷茫,少走10年弯路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07

标签:财经   都会   未来   思维   领域   简单   知识   商业   经济学   模型   本质   策略   目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