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的行政区划变迁

如果你打开一张中国的地形图,会发现一个细节:
贵州北部有一道突出的“弧线”,像一块坚硬的盾牌顶住四川盆地的南缘。
而在这道弧线的中心,有一座城市——遵义。
它看似偏居一隅,却是西南格局里最微妙的一枚棋子。

雍正年间,清政府对西南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土归流”。
在这一系列划界中,雍正做了一个重要决定——
把遵义,从四川划给贵州。
一个看似简单的调整,背后其实牵动了整个西南的地理秩序。

在地图上,遵义的位置极为特殊。
北边,是四川盆地的丘陵地带;
南边,则是云贵高原的第一道山岭。
这里既不是平原,也不是高原,而是两者的“交界地带”。
正因为这种“过渡性”,遵义在历史上几乎一直处于两种势力的拉扯之中。

从汉代的牂牁郡,到唐代的播州,再到明清的宣慰司,
遵义一度属于四川,一度又被视作贵州的门户。
它既通北上川的道路,也控南下黔的要隘。
在地理意义上,遵义是“盆地与高原的锁钥”。
而在政治意义上,它更是四川与贵州之间的一道“裂缝”。

明朝时期,播州土司杨氏长期割据于此。
名义上听命于朝廷,实际上自成王国。
直到1600年,杨应龙叛乱,播州战火遍地。
朝廷平定叛乱后,出现一个争议:
播州应当划给谁?四川,还是贵州?

海龙屯

四川说:我们地大财足,能经营。
贵州说:这地方离贵阳更近,理应归我。
结果朝廷权衡后,把播州一分为二——
北边归四川,南边归贵州。
就这样,遵义成了一块“被撕开的地”。

可这种“犬牙交错”的划法带来了问题。
战乱一来,四川军队远在成都鞭长莫及;
贵州又无权跨界镇压。
于是,这块地方成了政令不通的灰区,成了清初西南最麻烦的地区之一。

到了雍正年间,鄂尔泰主导“改土归流”。
他在西南跑了一圈后,发现一个规律:
凡是地理上属于高原体系的地方,却被划给四川的,几乎都不安分。
因为地理和行政脱节了。

鄂尔泰在奏折中说:
“遵义近黔而远蜀,就近改并,以图画一。”
意思是——地理的归属,应该决定政治的归属。
遵义距离贵阳三百里,距离成都上千里,
而经济联系、地理走势、人群往来,早就与贵州融为一体。
所以,遵义回归贵州,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顺势而为。

雍正看懂了这点。
他批准了鄂尔泰的建议,
让遵义回归贵州——
这是一次“用地理缝合历史裂口”的决定。

遵义划归贵州后,一切都变了。
它带来了人、粮、税收,也带来了地理上的完整性。
从此,贵州不再只是“苗疆之地”,
而成为了一个真正能自我造血、能向外拓展的省份。

有了遵义,贵州才有了财力去“改土归流”,
去打通东线通道、开发乌江流域。
换句话说,遵义的“回归”,让贵州从一个山地省份,
变成了一个有腹地、有中心的政治单元。

遵义的故事提醒我们:
真正稳固的行政区划,不是权力的产物,
而是地理与人文的平衡结果。
山河自有秩序,政治若顺其势,则安;逆其势,则乱。

有时候,一条省界的调整,
看似一笔之差,实则是千年山川的回归。
雍正把遵义划给贵州,
不是一场简单的划界,
而是一场地理格局的“归位”——
让山与人、地与政,再次说同一种语言。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8

标签:历史   遵义   行政区划   贵州   雍正   地理   盆地   朝廷   政治   贵阳   高原   叛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