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学者马丁·雅克花了20年时间研究中国,跑遍大江南北,查资料、做访谈,最后他得出一个让他自己都没想到的结论。
他终于明白了,中国为什么能在40年里从一个落后的国家变成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为什么西方国家总是看不懂中国的思维方式,为什么14亿人能在关键时刻团结一致。
这个答案只有四个字,但却能彻底改变西方人对中国的看法,这四个字到底是哪四个字?
十多年前,英国剑桥大学的学者马丁·雅克在一次公开演讲中,说了一句让不少西方人一开始听不懂的话,他说:“中国不是一个普通的国家,它其实是一个披着国家外衣的文明体”。
当时很多台下的听众只是礼貌地笑笑,觉得他说得有点玄乎,国家不就是国家吗?还扯什么“文明体”,在他们看来,世界上的国家都差不多,都是按西方那套“民族国家”模式建立起来的,没必要搞特殊。
但十多年过去了,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这句话其实非常有眼光,尤其是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很多以前看不懂中国的学者、记者、政治家,开始反过来重新审视当初马丁·雅克的那番话。
事到如今,甚至有不少人开始震惊地承认:我们以前真的理解错中国了,马丁·雅克研究中国研究了二十多年,他的意思其实很清楚:中国不能用西方那套思维模式来看待。
欧洲搞“民族国家”那一套,是近代才兴起的概念,也就三四百年历史,这种模式强调法律、宪法、疆域,还有所谓“国家主权”。
但中国的故事完全不一样,中国这个国家的存在感,早在两三千年前就已经成形了,它不是靠文件、国界维系的,而是靠一种从骨子里传下来的文化认同,中国人总是把自己看作是“中华文明”的传人。
这也解释了一个很多外国人想不通的问题:中国为什么总能在危机时刻迅速动员、上下一心,其实关键不在“政府”两个字,而在背后那个根深蒂固的文化共同体。
就算历史上有过外族入侵,比如蒙古、满清,但到头来这些统治者也不得不接受汉文化、讲中文、守中国规矩,反而成了中华文明的一部分。
反观欧洲,历史上分裂严重,一个小地方就是一个国家,语言、文化各自为政,很难凝聚起来,这种差别决定了中西方的国家体系从根上就是两种逻辑。
很多西方人不理解,中国这个老牌文明是怎么活到今天、而且还越活越有劲儿的,马丁·雅克研究中国几十年,他总结出中国之所以能持续几千年而不断裂、不衰败,有三个“文化基因”起了决定性作用。
第一个是儒家文化,很多外国人一听“儒家”,以为那只是老生常谈、讲教条的东西,其实并不是,儒家思想最关键的一点是“家国一体”,也就是说,一个人对家庭的责任感,顺理成章地会延伸到对国家的忠诚。
在这种文化下,个人利益很容易让位于集体利益,整个社会运行起来,大家更讲秩序、更顾大局,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社会在遇到大事时,能迅速统一行动,形成强大合力,不容易乱。
第二个是汉字,中国人讲的方言千差万别,有时候连隔壁省都听不懂对方说话,但只要写出来,全中国人都能看懂,汉字就像是一根把中国东西南北连成一体的“文化钢筋”。
不仅让不同地区的人有共同的书面沟通工具,也让历史和思想能够稳定传承下来,不会因为语言变了就失真,这种“统一书写系统”,在世界上是极少见的,几千年来帮助中国维持了文化的一致性和认同感。
第三个基因是科举制度所代表的“上升通道”,早在一千多年前,中国就设立了科举考试,不管你出身贫寒还是富贵,只要能读书考试通过,就有机会当官、改变命运。
这种制度不但打破了贵族世袭的垄断,还鼓励底层百姓努力学习、争取上进,让整个社会始终保持一种向上的活力,避免了阶层彻底固化。
今天的高考,就是这种制度的现代版,很多普通家庭之所以拼命送孩子读书,就是相信只要考得好,就能逆风翻盘。
这三样东西,儒家文化、汉字系统、科举精神,就像是中国文明的根、筋和血,它们让中国这个文明不但没被历史打垮,反而在新时代里越来越有生命力,也成为现代中国持续进步的重要基础。
很多人一开始觉得,中国有那么多传统文化,动不动就讲“古代”“祖宗”,会不会影响现代化发展?
但事实恰恰相反,中国不但没被传统拖后腿,反而是把古老的文化基因激活了,让它们适应现代节奏,变成推动国家快速前进的“超频引擎”。
“大一统”这种思想,过去是为了国家统一,现在变成了集中资源、统一行动的强大动员能力,中国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很多别人根本想都不敢想的任务。
就用高铁来说,中国只用了十多年,就修了4万多公里,比全世界其他国家加起来还多,再加上扶贫,8年时间内帮助1亿农村人脱贫,这背后不是靠哪几个人拼命干,而是靠全国上下协同调度的强大组织能力。
要知道,没有中国人骨子里那种重集体、听指挥的文化氛围,是做不到的,新冠疫情爆发时,全国一声令下,快速控制局势,也是同样的逻辑。
还有一个很关键的点,就是中国人非常务实,就是不空谈,不瞎折腾,喜欢一步步地“摸着石头过河”。
中国在改革过程中,不照搬国外那一套,也不陷入抽象争论,而是看什么有用就用什么,市场经济和计划体制怎么配合效果好,就怎么调整。
这种灵活实用的思维,反而让中国在关键技术方面迎头赶上,根据澳大利亚一家智库的统计,中国在44项关键技术里,有37项处于领先位置,这已经不是慢慢追赶,而是“后来者居上”。
往深里看,那种“家国一体”的文化,在每个普通家庭、车间工人、科研团队身上都能看到,他们拼命努力,不光是为了自己过得好,更是希望国家也能强,这种微观层面的奋斗,最终汇聚成宏大的国家发展力量。
所以那些年年唱衰中国、说“这个国家快撑不下去”的声音,其实是看错了方向,他们总是拿西方民族国家那一套标准来衡量中国,却没意识到中国是个持续几千年的文明体。
马丁·雅克的判断越来越被重视,是因为他用的是“文明视角”来看中国,他看到了中国的发展不是西方式扩张,而是一种融合、互利的文明复兴。
今天的中国,不再是那个沉睡的巨人,而是一个被现代科技、组织能力和古老文化共同激活的“新物种”,想真正看懂中国,不能再拿老眼光看新问题,必须换一种理解方式。
马丁·雅克:中国崛起的向心力和西方衰落的离心力 观察者网 2024-09-12 13:43
更新时间:2025-07-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