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一款饮料卖出了196万吨。
更让人意外的是,这已经是它连续四年稳坐中国能量饮料市场第一的宝座,全球排名也冲进了前三,在全球前两大上市软饮料企业中,它的收入增速更是拔得头筹。
有人说“东鹏特饮”的成功靠瓶盖,调侃瓶盖能“防身抗压”“当烟灰缸”,还能让瓶子看起来更“壮实”。
但稍微懂点门道的人都清楚,真正让东鹏特饮崛起的,是那瓶5元钱的500ml大瓶装。
可“量大便宜还赚得多”的好日子,东鹏还能过多久?
能量饮料这行,配方和口味其实没多大差别。
不管是东鹏特饮、红牛还是魔爪,核心都是靠咖啡因和牛磺酸抗疲劳,牛磺酸的实际效果甚至还存在争议。
口味上也大同小异,魔爪最冲,红牛次之,东鹏特饮味道稍淡,普通人很难喝出本质区别。
既然产品本身差异不大,竞争的关键就落在了“怎么卖”上。
东鹏特饮的破局点,就是推出500ml大瓶装,用“低价、高渠道利润、高自身毛利”的三角模式,打通了从生产到销售的全链条。
对消费者来说,“量大管饱还便宜”是最实在的吸引力。
楼下小店或外卖平台上,红牛250ml罐装卖6元左右,魔爪330ml也要6元,而东鹏特饮500ml只卖5元——量是红牛的两倍,价格反而低1元。
这种性价比对货车司机、工地工人、熬夜加班族等核心用户来说,几乎没有抵抗力。
但明显经销商更赚钱。饮料属于即时消费品,消费者想喝就买,能不能铺满线下网点全看经销商愿不愿意推。一箱东鹏特饮,经销商基本可以拿到一半的利润。
更关键的是,东鹏自己也靠这款大瓶装赚得盆满钵满。
东鹏特饮有四个产品规格:250ml盒装2元、250ml瓶装3元、250ml罐装4元、500ml瓶装5元,虽然都比红牛便宜,渠道利润也更高,但只有500ml装卖得最好。
核心原因就是它的毛利率最高,达到52.25%——相当于卖一瓶5元的大瓶装,有一半以上是毛利润。
而250ml瓶装的毛利率只有44.1%,其他规格更低。
2024年东鹏饮料的财报数据显示,公司全年营业收入158.3亿元,毛利高达69.83亿元,其中绝大部分都来自500ml大瓶装的贡献。
高额利润让东鹏有底气每年砸26亿元做销售推广,反过来又进一步拉动了销量增长,形成了良性循环。
“卖得便宜、给渠道的多、自己还赚得多”,这种看似矛盾的好事,核心藏在“单位成本”里。
东鹏特饮的成本主要集中在原材料,其中瓶子占比最高,其次是糖。
500ml大瓶装能做到低成本,关键就在包装上。
数据显示,东鹏500ml大瓶装的单瓶成本约1元,而红牛250ml罐装的成本却超过1元。
不管是250ml还是500ml的包装,都只需要一个瓶盖和一套标签,容器越大,每毫升分摊的包装成本就越低。原材料价格波动也帮了东鹏一把。
2023年,白砂糖等原材料价格下降,让东鹏单这一项就节省了3亿元成本,96%的成本下降都来自直接原材料价格变动。
2025年第一季度,受益于原材料降价和规模效应,东鹏饮料的毛利率还从42.77%提升到了44.47%,进一步扩大了利润空间。
靠着500ml大瓶装,东鹏特饮确实过上了几年好日子,但这种模式的脆弱性也越来越明显。
饮料行业有个绕不开的规律:产品差异小,零售价就很难上涨,可原材料成本却会持续波动,长期来看大概率是上涨趋势。
零售价“涨不动”是最大的枷锁。
2017年有家植物奶企业强行涨价,结果销量立马大幅下滑,这成了行业的前车之鉴。
东鹏特饮的5元零售价已经维持了多年,一旦涨价,很可能失去对价格敏感的核心用户。
但成本却不等人,塑料、糖、运输等成本但凡上涨,都会直接挤压利润空间——零售价不变,成本涨了,品牌商和渠道的利润就只能缩水。
东鹏自己的财务数据也透出了信号。
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下滑了26.53%,虽然营收还在增长,但现金流的变化已经反映出成本压力和市场投入的增加。
从行业历史来看,这种“成本涨、利润降”的困境早有先例。
啤酒行业就曾经历过类似阶段,最终靠“高端化”和“品类扩充”才找到出路——比如青岛啤酒推出高端产品,丰富产品线来平衡利润。
东鹏显然也看到了这一点,把希望寄托在了“第二增长曲线”上。
这款产品确实拿出了熟悉的“低价策略”:555ml卖4元,比元气森林外星人(500ml5-6元)、宝矿力水特(500ml6.5元)都便宜,甚至比脉动(5元/600ml)的单价还低。
从增长数据看,“补水啦”确实势头很猛。
2024年它的销量是20万吨,2025年上半年就卖到了68万吨,一年多时间增长了3倍以上。
2025年第一季度,它的收入占比已经从上年的4.53%提升到11.76%,成了名副其实的第二增长曲线。
目前“补水啦”已经进入了东鹏约三分之一的网点,随着冰柜投放增加,曝光度还会提升。
但问题也很突出:赚钱能力远不如500ml大瓶装。
2024年“补水啦”的平均出厂价是2.26元/升,而东鹏特饮是4.31元/升,差距明显。
财报数据显示,“补水啦”的毛利率只有29.72%,还不到能量饮料(48.25%)的三分之二。
即便不算高额的促销成本,扣除销售、管理和研发费用后,“补水啦”的利润率大概只有9.7%,盈利能力相差甚远。
更关键的是,电解质饮料市场的竞争比当年的能量饮料更激烈。
东鹏的低价策略能打开市场,但很难像当年大瓶装那样形成垄断优势,想靠它撑起和之前一样的高利润,可能性不大。
农夫山泉靠矿泉水起家后做茶饮料,六个核桃靠植物蛋白饮料立足后拓展新品,都是在走“单点突破+品类扩充”的路子。
东鹏现在也站在了这个十字路口,“补水啦”虽然打开了局面,但离成为下一个“500ml大瓶装”还有距离。
对东鹏来说,5元大瓶装带来的“好日子”或许还能持续一段时间——毕竟它在能量饮料市场的份额还在提升,2025年第一季度能量饮料收入仍增长25.71%。
但想一直靠这款产品“躺赚”显然不现实,电解质饮料能带来增长,却难带来同等的利润。
东鹏的故事才刚进入“寻找第二曲线”的第二幕,至于能不能续写辉煌,还要看它能不能在保持性价比优势的同时,找到下一个高毛利的核心产品。
更新时间:2025-09-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