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有游戏机的家庭,很难养出有网瘾的孩子

前几天和几个学心理的朋友聊天,大家普遍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有游戏机的家庭,很少会养出有网瘾的孩子!

反倒是那些严禁玩游戏的家庭,更容易养出网瘾少年,孩子一有机会就抢手机、蹭电脑,沉迷得无法自拔。

这让我想起一个心理学概念:禁果效应!

越是被禁止的东西,孩子越想要得到手。

01游戏机的神秘力量

在大量的咨询中,我们发现来咨询戒除网瘾的家长,通常对手机、网络、游戏机都很仇视。

觉得孩子只要是玩,就是在浪费时间,有这个功夫不如去背单词。

恰恰是这种对于快乐的羞耻感,让孩子在生活中难得放松,很难得到快乐,这就让快乐成为了一种“禁果”!

孩子的心理就是:你越是不让我玩,我越是偏要玩!

而在有游戏机的家庭中,显然家长是比较开明的,愿意在娱乐上支持孩子,投入三四千块钱,只为了让孩子没事的时候可以玩一玩。

这样的家长懂得张弛有度,他们没有快乐羞耻感,他们会允许孩子闲着、允许孩子玩,在孩子打游戏的时候,不会直接来一句:“快去学习!”

这样游戏就不再是神秘的诱惑,而是日常娱乐的一种,孩子也就“祛魅”了。

家有游戏机的家长,通常会和孩子共同制定规则​:平日作业完成后可以玩半小时、周末延长到一小时。

而且他们还会参与其中,跟孩子一起玩《双人成行》这样的合作游戏,甚至组织家庭游戏大比拼,让游戏成为了​​亲子沟通的桥梁​​。

02大脑多巴胺陷阱

从脑科学的角度来看,游戏确实利用了大脑​​多巴胺的循环​​机制,让孩子持续产生愉悦感。

但真正让人沉迷的不是快乐本身,而是​​对快乐的渴望​​。

如果孩子在真实生活中,很难找到持续的快乐,那压力就会越来越大,为了释放压力,他必须要去找到一个可以放松、可以让自己高兴起来的方式。

而手机就在手边……

有游戏机的家庭之所以能避免这种情况,是因为游戏并不是这个家里唯一的快乐来源​​。

家长会带孩子做体育运动,带孩子去户外露营,一起做科学实验,甚至一起买菜做饭,这些活动让孩子的业余生活非常丰富,而大脑的多巴胺奖励机制,就不仅仅是游戏能够激活的了。

游戏成了众多快乐中的一个选项,孩子可以自由选择:今天去享受哪种快乐!

03游戏成瘾的真相

可能你会认为,孩子沉迷游戏是因为缺乏自控力,但真相并非如此。

​​在咨询中,几乎每个心理师都有这个感受:网络成瘾的孩子,大多现实中遇到了无法解决的问题​​。

可能是成绩下滑,可能是校园霸凌,也可能是爸爸妈妈又吵架了……

只有一个孩子在现实中感到无力、无助的时候,他才会逃到虚拟世界中去享受虚拟的快乐。

有游戏机的家庭往往能更早地意识到这一点,因为家长至少能在玩游戏的时候,跟孩子保持交流。

在又一次带孩子上大分之后,可能孩子就会向家长吐露心声了。

记住,面对手机网络,孩子并不是控制不住自己,他只是对这个家,没有归属感!

04三个方法预防沉迷

如果你担心孩子沉迷游戏,不妨试试这些方法:

跟孩子一起制定游戏规则,比如每天玩游戏15分钟,如果超时,就要扣除明天的游戏时间,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支持孩子培养兴趣爱好,听歌、运动、阅读、画画都可以,一起设定一个“周末无屏幕日”,全家一起户外活动,或者在家玩桌游。

记得把“你”换成“我”,用“观察→表达感受→理解需求→提出请求”这个公式来跟孩子对话。

比如:“我看你最近经常熬夜玩游戏,是不是最近压力太大了?但熬夜对身体不好,要不我们一起调整一下计划,让你有更多时间休息?”

保持沟通,尽量想办法让孩子愿意跟你聊,他就不会逃进虚拟世界啦。

写在最后

没有网瘾的孩子,不是对手机游戏有什么特殊的免疫力,而是他们的​​心理需求在现实中得到了满足​​。

他们的爸妈能看到他们的需求,能给与他们一定的权利,他们在家中能感受到成就感和归属感,既然在现实中已经得到了,就没必要再去虚拟中寻找了。

当你开始认真对待这段难得的“亲子关系”,你就会发现,你的一个拥抱,对孩子来讲,比手机上的10万赞都更有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3

标签:育儿   游戏机   奇怪   现象   发现   孩子   家庭   快乐   游戏   家长   多巴胺   羞耻感   心理   大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