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俄为何热衷领土扩张?

“地大物博”四字,仿佛为俄罗斯量身书写——其国土面积逾1700万平方公里,广袤疆域足以容纳多个中国东北地区,堪称“坐拥天地之阔”。回溯其疆域变迁,从偏安一隅的莫斯科公国起步,历经彼得大帝改革拓土、叶卡捷琳娜时代开疆扩土,一步步从东欧小国蜕变为横跨欧亚的“疆域巨擘”。然《管子》早有箴言:“地大而不为,命曰土满”,这片靠数代扩张铸就的庞大国土,却常被解读为“仍觉空间不足”。这一看似矛盾的现象,恰似一把钥匙,叩开了关于“土地价值”与“发展逻辑”的深层思考。


一、疆土之比:一江隔出利用差,可见地利需人赋


中俄边境的土地禀赋,犹如一面澄澈的镜子,清晰照见“地利”与“人用”的悬殊差距。俄罗斯远东的犹太自治州,与中国黑龙江同江市仅隔一条界江,两地气候如出一辙,土壤肥力不分伯仲——可3.6万平方公里的犹太自治州,仅栖居16万人;面积更小的同江市,人口规模反倒超过前者。再向北望,俄罗斯瑷珲地区面积不足犹太自治州一半,人口密度却更高;滨海边疆区手握16万平方公里土地,坐拥海参崴这般“天然良港”,纬度还低于中国伊春市,自然条件堪称优越,但其190万的人口数量,与伊春市3万平方公里承载100万人的规模相比,土地利用率的差距不言而喻。


古人云:“地无遗利,人无遗力”,土地的价值从非“天生注定”,而在“人如何待之”。俄罗斯空有靠扩张得来的广袤疆域,却未能让每一寸土地迸发应有的活力,恰应了“地虽广,不善用则废”的古训;而中国边境城市以有限土地承载更多人口、创造更多价值,正是“人尽其力,地尽其利”的生动实践。


二、华夏之鉴:万顷荒原生锦绣,皆凭双手拓新程


回望中国的发展历程,“土地从非天生富庶”是刻在文明基因里的清醒认知。昔日的江南,曾是“瘴疠弥漫、人迹罕至”之地,岭南更是历代官员的“贬谪之所”,可如今的江南,已成白居易笔下“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的人间天堂,岭南也变身“商贾云集、民生殷实”的富庶之域——这般蜕变,从非自然馈赠,而是一代代人“胼手胝足、薪火相传”的结果。


“北大荒”从“荒原千里、白雪皑皑”变为“沃野千里、稻浪滚滚”的“北大仓”,不是老天垂怜,而是垦荒者们“挥汗成雨、躬身拓土”的坚守,印证了“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拓精神;都江堰以“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智慧,让成都平原终成“天府之国”,是李冰父子“道法自然、因地制宜”的千年杰作;新疆绿洲的生机盎然,源于坎儿井“暗渠引水、滋养万物”的巧思;毛乌素沙漠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长出绿油油的作物,无不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执着坚守。中国人对土地的态度,从来不是“占有即拥有”,而是“耕耘方长久”——立足一块土地,便思虑百年建设,为子子孙孙留下可持续的生存根基,这正是“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的深层传承。


三、大俄之困:精华失地添焦虑,重扩轻建显短板


俄罗斯传统意义上的“精华之地”,多集中在乌克兰、高加索及黑海沿岸——这片区域恰是历史扩张中纳入版图的核心地带,黑海沿岸的顶级黑土,肥力之高曾被断言“可养3亿人”,恰如《齐民要术》所赞“黑土之地,粟麦倍收,亩均数石”。可苏联解体的浪潮中,乌克兰、白俄罗斯等拥有优质土地的区域相继脱离,令俄罗斯的核心资源大幅缩水,这也成为其“空间焦虑”的重要根源。


外界常有观点认为,俄罗斯数百年的发展轨迹中,“扩张”的印记远深于“建设”。从莫斯科公国时期的逐步向外,到彼得大帝打通出海口、叶卡捷琳娜瓜分波兰,“开疆扩土”似乎成了融入血脉的传统。《左传》有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若将“无度扩张”视为“侈求”,“深耕建设”便是“务实”,俄罗斯恰在二者间失了平衡——即便手握海量靠扩张得来的土地,却未能将其转化为民生福祉、产业优势,反而陷入“欲壑难填”的循环。反观北欧国家,同处高纬度地区,自然环境与西伯利亚相差无几,却凭借“精耕细作、注重民生”的发展路径,成为全球公认的发达国家,国民幸福指数居高不下。这般对比,更反衬出俄罗斯“地虽大而不善用”的短板。有观点将此归因于文化特质,认为“耽于安逸、偏好现成”的倾向,制约了其对土地的深度开发,恰如古人所言“业精于勤,荒于嬉”,缺乏“一犁一耙耕沃土”的耐心,便难有“万顷良田馈民生”的收获。


四、核武之虑:核安全筑缓冲线,侵略论当辨伪真


俄罗斯的“空间焦虑”,还与核安全战略深度绑定,并非单纯的“土地诉求”。对有核国家而言,生存空间的定义不仅是“土地面积”,更包含“战略缓冲带”——核导弹发射井周边需“无威胁之患”,容不得外部势力逼近,正如《孙子兵法》所言“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部分核设施失去了原有的战略屏障,而北约持续东扩,若在其周边部署拦截武器,将直接削弱俄罗斯的核威慑力。因此,当格鲁吉亚局势变动、乌克兰寻求加入北约时,俄罗斯迅速采取行动;反观波罗的海三国、瑞典、挪威等远离核心战略区域的国家,却未引发同等规模的反应——可见其“空间诉求”背后,实则是对“核安全边界”的捍卫。


但必须警惕的是,“生存空间不足”的论调,曾是侵略行为的“遮羞布”。当年日本侵华时,便以“中国挤压其生存空间”为荒谬借口,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这是镌刻在历史上的惨痛教训。孔子曰:“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如今若有人重提这一逻辑,便是对侵略历史的漠视,与人类文明发展的潮流背道而驰,理应被坚决驳斥。


五、国土之思:国土价值在人和,深耕方解空间忧


《孟子》有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国土价值的核心,从来不是“面积大小”,而是“开发能力”与“民生温度”。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土地,承载着14亿人口,却能通过持续建设实现发展升级,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正是“人和”力量的最佳证明。


相对俄罗斯而言,若能摒弃数百年“扩张优先”的思维定式,转向“深耕现有土地”的务实路径,将广袤疆域转化为“产业沃土”“民生福地”,或许“空间焦虑”便会迎刃而解。毕竟,能滋养人民、承载文明、孕育希望的土地,才是真正有价值的“生存空间”。恰如《周易》所倡“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唯有转变发展逻辑,以“一犁耕到底”的耐心深耕现有国土,方能让广袤疆域成为永续发展的根基,而非“徒有其表”的焦虑之源。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8

标签:历史   领土   俄罗斯   土地   疆域   中国   空间   民生   乌克兰   犹太   广袤   焦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