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霜降,牢记:1不空,2要躲,3不吃,4多喝,秋冬更替要重视

霜降已到,气温明显转凉,不少人起床都觉得比前些天更难了点。被子外是刺骨的凉,被窝里却是温热的窝。这个时候起床,没点决心真不行。问题也就在这了,一不小心,这时候的人就容易着凉感冒。

霜降时节不只是温度变化,更是身体免疫力和环境变化“正面交锋”的关键阶段。很多慢性病就是从这个时候慢慢埋下隐患。说白了,霜降看着平平无奇,其实对健康的“杀伤力”不小。这时候人最容易出现肠胃不适、呼吸道感染,甚至一些心脑血管方面的问题也容易在这个时节发作。

最要命的是,大多数人还真不太当回事,觉得不过就是冷点,穿厚点衣服就完了。可医生不这么看。换季的时候,身体正面临适应的问题,忽冷忽热就像一把刀,割的不是皮肤,是身体的防线。

“1不空”:肚子不能空,肺也不能空

有句话讲得好,胃不空、肺不空,才能扛住霜降。很多人早上起得晚,又赶时间,不吃早饭就出门。这样的操作对身体真是毁灭性打击。

空腹状态下,胃酸依旧分泌,却没有食物中和,很容易刺激胃黏膜,长此以往就成了慢性胃炎或者胃溃疡的温床。更别说这天气一冷,血管收缩,胃部本就血供不足,还要硬扛,真是太折腾自己了。

而肺不能空,是因为这个时候空气干燥、风大、早晚温差大,呼吸道黏膜更容易受损。晚上睡觉关窗紧闭,早上起床猛开窗通风,一个没注意,就给了冷空气“可乘之机”。

呼吸系统脆弱的人群,比如老年人、小孩、哮喘患者,这时候就特别容易出事。肺部干燥带来的咳嗽,不是咳几声就过去了,而是会发展成支气管炎,甚至诱发哮喘反复发作。

有些人可能觉得,“不空”这点不难做到,吃饭就吃呗,戴口罩总行了吧。但真要做到,没那么容易。光是早起吃口热粥,胃才能暖着,再配点鸡蛋、红薯这些既有营养又易消化的东西,肠胃才更舒服。

至于肺的保暖,光靠口罩可不够,秋天风干物燥,吸进去的冷空气能直接伤肺。热水蒸汽、咽喉含片、甚至适量摄取一些蜂蜜水,才是润肺的“标配”。

“2要躲”:风要躲,湿也要躲

说起风和湿,听着好像没那么吓人。但真到霜降的时候,不躲风湿,很可能就会落下一身病。特别是风,一阵风吹得人打哆嗦,可不是纯粹冷那么简单。

风邪入体,会让肌肉、血管突然收缩,引起酸胀、麻木,严重的甚至诱发面瘫。中医一直强调“风为百病之长”,风进了身体,病也就有了机会下手。

湿更麻烦。潮湿的环境让关节难受、让肠胃运作变慢,也容易让人浑身没劲。尤其是在一些南方地区,霜降这时候还伴着回南天,空气湿度大。穿着潮湿衣物、鞋子湿了不换,都会让湿气趁虚而入。湿气一旦滞留体内,整个人都像泡在水里一样难受,轻则疲乏重则湿疹,甚至引起内分泌失调,月经紊乱。

对付风湿,除了衣服穿够,屋里屋外温差也不能太大。很多年轻人贪凉,哪怕霜降了还穿个短袖短裤,觉得身体棒没关系。但要是一次感冒就带来气管炎,那可不是一两天能恢复的事。尤其办公室族群,白天坐冷空调房里,晚上穿风衣走夜路,这种冷热交替,对身体是极大的负担。

“3不吃”:不吃生冷、不吃燥热、不吃乱七八糟

说到吃,这个时节最怕的就是生冷和燥热。水果刚从冰箱拿出来就往嘴里送,奶茶不喝冰的不舒服,火锅不吃辣的没味道——这些都是诱发秋季胃肠道问题的“导火索”。

天气一冷,人的肠胃蠕动本就变慢,生冷食物一下肚,整个消化系统都得“打个寒颤”。特别是孩子和老人,免疫力本就差,吃了生冷食物特别容易拉肚子。

而燥热食物也不能忽视。秋冬换季,身体内火容易旺,这时候如果大量进补、吃辛辣、烤串、炸鸡,表面是暖了,实则是在加重肠胃负担。身体一旦不能有效消化吸收这些高热量食物,脂肪堆积、痘痘丛生、口臭加重,全都来了。还有些人为了“贴秋膘”,狂吃肉类,忽视了膳食平衡,三高人群就特别容易“爆表”。

饮食应对这时候,关键在于温润。山药、银耳、南瓜、莲藕,这些都是很适合霜降时节吃的东西,不但易消化,还能润肺健脾。吃点芝麻、百合、黑木耳,也都有助于增强免疫力。喝点红枣姜汤、紫菜蛋花汤,也能暖胃护脾。饭前饭后都别空腹吃水果,更别拿冷饮当水喝。

“4多喝”:多喝水,更要会喝水

说到喝水,很多人只知道“多喝热水”这句话,却不懂什么叫“会喝水”。不少人一口气灌下去五六百毫升水,结果喝完就跑厕所,根本没吸收。

还有些人嘴巴干才想起喝水,这时候身体早就已经缺水很久了。霜降后空气干燥,人的体液蒸发得快,最容易出现“隐性脱水”。头晕、乏力、皮肤干痒,很多时候就是喝水不够惹的祸。

科学喝水得讲究频率和方法。每天最起码喝1500到2000毫升水,但不能一股脑全喝完。分成10次,每次一小杯,才更容易被身体吸收。早上起床喝一杯温水,有助于激活肠胃功能;上午、下午各两三杯,能维持体内代谢平衡;晚上睡前喝半杯,不会夜里频繁上厕所,又能避免夜间血液黏稠。

还有一点也得提一嘴,水不能光喝白开水,有些人冬天一口凉水都喝不下去,那就加点红枣、枸杞、桂圆煮煮,既好喝又滋补。老人、小孩、孕妇,喝水时更得注意温度和含糖量,别一味追求口感,结果喝出糖尿病风险。

霜降这节气看似平常,实则是秋冬交界最容易出问题的时候。从现在开始,若是还忽视“肚子不能空、肺不能空;风要躲、湿要躲;不吃生冷燥热;多喝水还得会喝”,那真是给未来的病埋下伏笔。健康从来不是一件立竿见影的事,但只要细节做到位,就能让身体稳稳地扛过秋冬。

保持好每一顿饭的温度,注意身体每一次的不适,留心早晚出门时的一阵风,调整饮食里的一口油腻,也许就是不给病毒一个“缝隙”的开始。这些听起来平常的建议,正是霜降时节身体最需要的底气。就像中医讲究顺时养生,不是说法老套,而是因为身体真的记得每一个没被重视的瞬间。

每年霜降前后,医院门诊的呼吸道、消化道、风湿类病人明显增多,数据早已说明了一切。根据2024年中国呼吸系统疾病白皮书数据显示,秋冬交替期因支气管炎、肺炎前来就诊的患者,占全年总量的28%,而60岁以上人群所占比例高达65%以上。这个数据不能忽视,它是一个信号,也是提醒。

每一年的霜降都是身体的一次考验,能否平稳过渡,其实就看这些生活细节有没有做好。不空肚,不空肺,避风湿,忌口乱,喝好水,看似简单,实则复杂。关键在于每个人能不能真正把这些小事做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张娜,陈雪.霜降节气对人体健康影响及调养对策[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23,32(20):98-99.

[2]李静,王超.节气变换中呼吸系统疾病发病趋势研究[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24,38(4):276-280.

[3]王颖,徐楠.秋冬交替时节饮食调养研究进展[J].中国健康营养,2023,33(1):102-104.

[4]陈彬,杜红.湿气对人体健康影响及应对策略[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4,32(5):55-58.

[5]刘杰.风寒湿邪致病机制及其临床调理策略探讨[J].中医研究,2023,36(3):71-75.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6

标签:养生   霜降   秋冬   重视   今日   身体   生冷   肠胃   时节   这时候   燥热   湿气   食物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