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元和十二年(817 年)冬,蔡州城外的雪地里,51 岁的裴度正站在中军帐前,扯掉头上的宰相冠冕,往地上一摔:“今日不破蔡州,我裴度便死在这里!”
帐外的士兵们愣住了 —— 眼前这人不是普通将领,是当朝宰相,是 “五姓七望” 里河东裴氏的顶梁柱。可此刻,他穿着普通铠甲,连护心镜都没戴,要亲自率军冲锋。
这一战,是为了平定淮西节度使吴元济的叛乱。此前唐军打了四年,损兵折将,连皇帝唐宪宗都快放弃了。是裴度主动请缨,带着河东裴氏的子弟兵上前线,还放话:“淮西不平,我不回长安!”
最终,裴度率军夜袭蔡州,活捉吴元济,终结了持续多年的藩镇之乱。消息传回长安,唐宪宗哭着对大臣说:“裴氏一门,果然是大唐的柱石!”
没人知道,这只是河东裴氏千年辉煌里的一个片段。从春秋到清末,这个家族出了 59 位宰相、59 位将军、3 位皇后、4 位太子妃,连李白、杜甫都曾为他们写诗。《裴氏世谱》里说 “自秦汉以来,历六朝而盛,至隋唐而盛极”,这到底是个怎样的家族,能在 “五姓七望” 里稳坐千年豪门?

河东裴氏的根,要扎到春秋时期的裴国。那是公元前 661 年,晋国国君晋献公灭了一个叫 “芮国” 的小国,把芮国贵族迁到 “裴” 这个地方(今山西闻喜县),让他们建立了裴国。
可这裴国只是个 “附庸小国”,连爵位都没有,随时可能被大国吞并。裴国的国君急了,想了个办法 —— 投靠晋国的豪门 “赵氏”。当时赵氏正是赵盾掌权,裴国国君主动把女儿嫁给赵盾的儿子,还让族人跟着赵氏学兵法、治田亩。
没想到,这一步棋走对了。公元前 543 年,裴国被灭,族人没了去处,赵氏出面保下他们,还让他们以 “裴” 为姓,正式成为晋国的 “士大夫”。《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裴氏出自风姓,颛顼之后,封于裴,以为氏。” 这就是河东裴氏的由来 —— 不是天生的豪门,是靠 “联姻 + 依附” 才活下来的。
真正让裴氏 “翻身” 的,是魏晋时期的裴秀。裴秀是裴氏第 12 代孙,从小就跟着司马懿读书,后来成了司马氏的 “铁杆粉丝”。司马懿发动 “高平陵之变” 时,裴秀带着裴氏子弟兵守住洛阳城门,帮司马氏夺权。司马炎建立西晋后,封裴秀为 “钜鹿郡公”,还让他制定 “制图六体”(世界最早的地图绘制理论)。
从此,裴氏从 “普通士族” 变成 “顶级豪门”,还和司马氏、王氏(王羲之家族)联姻,成了 “魏晋八大家” 之一。《晋书・裴秀传》说他 “在位四载,为当世名公”,裴氏也跟着水涨船高,开始在河东(今山西)扎下深根。

如果说魏晋是裴氏的 “崛起期”,那隋唐就是他们的 “鼎盛期”—— 这两朝 326 年里,裴氏出了 17 位宰相,平均每 19 年就有一个裴家人当宰相,比皇帝换得还勤。
最牛的是唐太宗时期,裴氏一下出了两个宰相:裴寂和裴矩。裴寂是李渊的 “发小”,李渊太原起兵时,裴寂把自家的粮食、钱财全捐了,还帮李渊说服突厥出兵;李渊称帝后,封裴寂为 “尚书右仆射”(宰相),还说:“没有裴寂,我当不了皇帝。”《旧唐书・裴寂传》记载,裴寂的俸禄比其他宰相高两倍,家里的仆人就有几百个。
裴矩更厉害,历经隋、唐两朝都当宰相。隋炀帝时期,他出使西域,写下《西域图记》,帮隋朝打通了丝绸之路;唐朝建立后,他又帮李世民安抚突厥,还参与制定了《唐律》。李世民说:“裴矩这人,不管在哪朝,都能当忠臣。”
到了唐玄宗时期,裴氏又出了个 “全能宰相” 裴耀卿。当时长安缺粮,裴耀卿想出 “漕运改革” 的办法,让粮食从江南通过运河运到长安,一年能运 300 万石,解决了长安的粮食危机。唐玄宗高兴得赐他 “紫金鱼袋”(唐代最高荣誉),还说:“裴氏子弟,果然个个有本事。”
为啥裴氏在隋唐这么牛?秘密藏在 “联姻 + 科举 + 军功” 三件宝里: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统计,整个唐代,河东裴氏当官的有 300 多人,从宰相到县令,各个级别都有,真正做到 “满朝文武半裴氏”。

很多豪门靠钱财、土地传承,可裴氏靠的是 “家训”。《裴氏世谱》里记载了裴氏的《家训》十二条,第一条就是 “重教崇文”,第二条是 “廉洁奉公”,第三条是 “忠君爱国”—— 这三条,成了裴氏千年不倒的根。
裴氏子弟从小就要背家训,还要通过 “家族考核” 才能当官。比如裴度小时候,父亲让他背《论语》,他不仅能背下来,还能讲解 “仁政” 的道理,父亲才允许他参加科举;裴寂年轻时,因为拒绝收别人送的黄金,被族里评为 “合格子弟”,才有机会跟着李渊做事。
更难得的是,裴氏从不搞 “裙带关系”。裴光庭当宰相时,他的儿子想靠父亲的关系当官,裴光庭说:“你要当官,就自己考科举,别丢裴家的脸。” 最后他的儿子靠自己考中进士,当了县令。《旧唐书・裴光庭传》记载,当时的人都说:“裴氏子弟,比皇家子弟还懂规矩。”
裴氏还特别重视 “家风传承”。每个裴氏子弟结婚时,长辈都会送一本《裴氏世谱》,告诉他们:“你不仅是娶媳妇 / 嫁丈夫,是把裴家的家风传下去。” 比如裴度的妻子是崔氏(也是五姓七望之一),两人结婚后,一起在老家办私塾,免费教穷苦孩子读书,还把自家的土地捐给农民种。
这种家风,让裴氏在朝代更替时也能活下来。比如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战乱不断,很多豪门都被灭了,可裴氏因为 “不站队、不夺权”,还帮后梁、后唐治理地方,反而保住了家族。到了宋朝,裴氏又出了裴庄、裴济等大臣,继续当 “朝廷柱石”。
到了明清时期,裴氏虽然不如隋唐时鼎盛,但依然人才辈出。明朝时,裴宇官至兵部尚书,帮戚继光训练军队;清朝时,裴宗锡任安徽巡抚,治理淮河水灾,还写下《河防述要》,成了治理黄河的经典著作。
《清史稿・裴宗锡传》记载,裴宗锡在安徽时,每天只睡四个小时,走遍安徽的河流,画出详细的水利图,最后累死在任上。当地百姓为他建了 “裴公祠”,至今还在。
近现代,裴氏也出了不少名人:比如裴文中,是中国第一个发现北京猿人头盖骨的考古学家;裴丽生,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为中国的科技发展做出了贡献。
如今,在山西闻喜县的裴柏村(河东裴氏的发源地),还能看到裴氏祠堂、裴氏家训碑,每年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裴氏后人回来祭祖。祠堂里有一副对联:“宰相 59 人,将军 59 人,历千年而不衰;家训 12 条,家风千万代,传百世而不丢”—— 这正是河东裴氏千年辉煌的最好总结。
更新时间:2025-11-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