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唯有在开放而理性的辩论中,我们才能不断接近真理。
无论“采药昆仑”石刻是否确为秦时古迹,考古发现总归是学术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在此之外,我们也应意识到:围绕着某一事物的争鸣,更能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不可替代的精神动力。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中,学术争鸣的场景可谓层出不穷。以历史文献考证领域为例,围绕着中国文化经典“五经”之一的《尚书》,就曾有过今文、古文的版本之争。从西汉到现代,哪个版本的《尚书》才是先秦真品的争论,竟持续了将近两千年之久,直到2008年“清华简”出土以后,才确证《古文尚书》系晋代伪作,使这场漫长的争议尘埃落定。然而,即便是伪《古文尚书》,也凝聚了中国古人的思想精华,围绕不同版本《尚书》的争论,更是衍生出了一代代学人的精妙解读。从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到宋代哲学家朱熹、陆九渊的鹅湖辩论,再到晚明学者们的讲学交游,中华文明就是这样在层叠累积中传承发展至今。
其实,不仅是人文社科领域,自然科学的发展也离不开人与人思想的碰撞。从地心说到日心说,从神创论到进化论,许多我们今天认为的常识,其实都经历了无数次争论的淬炼。就在20世纪,爱因斯坦和玻尔——两位伟大的物理学家,还曾在量子力学领域进行过一场旷日持久的论战。他们在互相指出对方理论漏洞的同时,自己的思想也在不断被激活、深化。这场论战并非以某一方的失败告终,而是导向了人类在物理学方面的节节胜利。
此次,在围绕“采药昆仑”石刻展开的争鸣中,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研究员刘绍刚与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主任刘钊对其真伪判断持有不同意见,并各自引用了丰富的文献材料与研究成果,从字体特征、书写风格等角度发表了看法。刘绍刚先生在文章的补记中表示:他承认刘钊先生对石刻字形的论证“可以信服”,但仍然相信自己从书法角度提出的质疑。对双方而言,这场争论不仅能够展现各自的学术观点,也是一次相互交流的宝贵机会。
有趣的是,在这样一个专业性很强的话题下,广大网友也表现出了相当的热情,各种角度的讨论层出不穷。网络时代给了我们这样的机会:哪怕是平时难以接触学术领域的人,也能从自己的角度见证学术论证的过程,从而接触学界最新理论成果,提升知识素养,培养个人志趣。圈外网友们积极的关注,对于学术的发展也是一种助力。只要不出现观点过度娱乐化、民粹化的现象,一场广泛参与的学术争鸣,也有助于激活社会的创造力,具有积极现实意义。
无论是“采药昆仑”石刻的真伪之辨,还是历史上那些著名的学术公案,都在反复呈现着一个普遍性的规律:真理绝非某种高不可攀的预设,唯有在开放而理性的辩论中,我们才能不断接近真理。在为探索真理不断争鸣时,人类的灵魂自会展现出它高贵的一面。
更新时间:2025-07-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