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常说,娃有没有福,从小就看得出来。
其实,这些老话也并不是没有道理。
孩子有几个地方“长得抢眼”,还真可能是身体和大脑发育得更好的表现。
身上3部位越“突出”,孩子长大越是“有福之人”,占一个也很好。
一:额头饱满
我们以前看电视剧,经常会看到这样一个场景:
一位白发老者,对着主角掐指一算:“阁下天庭饱满,地阁方圆,将来定有番大作为。”
“天庭地阁”,说的就是额头和下巴。
虽然这是以前老者神神叨叨的说法,但你别说,还真有点讲头。
尤其是对孩子来说,那额头长得饱满些、宽些、高些,不光显得有精神,很多时候,还真是脑子“够用”,发育得好。
科学上讲,额头的位置,对应的正好是大脑前额叶。
这个区域是管啥的呢?
简单说,就是人脑子里最“精明”的一块,专门管计划、思考、做决定、控制脾气、集中注意力这些事。
它就像是脑子里的“总指挥”,凡是聪明、细心、会思考的孩子,这块区域,一般都发育得好、用得多。
孩子小时候,脑袋还在长,前额叶也在飞快发育。
你会发现,有的孩子,额头圆圆鼓鼓的,这时候啊,千万别嫌他长得“突兀”不好看。
额头饱满,往往说明大脑中“动脑筋”的区域,特别活跃。
当然,我们不是说,额头小的孩子就不聪明。
每个孩子的脑子发育节奏不同,但如果你发现孩子额头饱满、眼神有神、反应快、说话早,基本都离不开这块“聪明区”发育得快。
二:手指灵巧
人常说:“心灵手巧”,这话真不是随便说的。
在孩子的身上尤其准。
你观察过没,小时候那种小手指特别灵活的孩子,往往脑子也活跃,学啥都快。
为啥?
因为小手一动,脑子就得跟着转。
科学研究说:孩子手指,越早开始练动作,比如捏、抓、拧、抠,就越能刺激大脑中控制“协调”和“精细动作”的那部分神经。
手指头上,有上万条神经末梢,孩子拿个小豆、拧个瓶盖、系个鞋带,看着是动手,实际上是脑子在用劲地“算计”——怎么拿、怎么使劲、顺着来还是反着来。
这一整套动作背后,都是脑子在运转。
尤其是,孩子刚学会用拇指和食指“对捏”的时候(比如捡小米粒、拿筷子),这可不是简单的动作,这是大脑成熟的标志之一。
有的孩子,两三岁就能用筷子夹菜、自己扣纽扣、穿袜子,他往往观察细、理解快、动手能力也强。
我身边有些家长,怕孩子弄脏、摔坏东西、嫌他慢,总喜欢替他拿、替他穿。
这反而,耽误了孩子动手练脑的机会。
小手越早练,大脑越早开窍。
比如拼积木、撕纸、插吸管、扣扣子,这些小动作看着不起眼,但对脑子的帮助可大了。
尤其是那些上小学后写字快、计算快、画画好的孩子,大多小时候就爱鼓捣东西。
哪怕是拿锅铲搅水、拿笔乱涂,只要不危险,我们都别太拦。
因为手动得多,脑子就不笨。
三:眼神专注,坐得住、学得进,将来差不了
有一类孩子,一玩游戏就很“沉浸”。
遇到喜欢的游戏,他能坐半天,不吵不闹,一双眼睛紧盯着积木、拼图或者绘本,连你在旁边叫他都不一定理你。
这样专注的眼神,是聪明,是脑子“拢得住神”。
有研究发现,孩子的“注意力控制能力”,是学习、理解、记忆、甚至情绪管理的根本。
而这个注意力,就从那双小眼睛开始看得出来。
眼睛不乱看、能盯住一个目标,说明孩子的大脑控制系统——尤其是前额叶那一块儿——发育得比较好。
他能管住自己不被外界干扰,越专注,学东西越快。
特别是一岁左右开始,孩子若能专心看一个会动的玩具、能盯着一个人脸看几秒,或者玩玩具能专心,这些小动作,其实都是“注意力在练功”。
这说明,孩子脑子中负责“筛选”和“专注”的区域,已经开始运作了。
如果孩子坐不住,没有一个游戏能让他安静下来,专注地玩,那可能注意力发育晚了点。
这时候,我们可以多和他玩“找一找”“看一看”这类游戏。
比如藏个小物件让他找、一起看图书找不同、拼图等等,慢慢训练他的“眼神跟着目标走”的能力。
将来上了学,能不能听得进去、写得下来、记得住,全都绕不开这个“专注力”。
所以啊,孩子要是玩啥能专心致志、眼神盯得紧,不爱东张西望,这是脑子里有条有理,心里有数。
这样的孩子,就算现在不吭声,将来也差不了。
孩子身上的这三个“突出”部位,看着不起眼,其实藏着大智慧、大未来。
额头饱满是脑瓜灵,手指灵巧是心细快,眼神专注是坐得住。
哪怕占一个都值了,若占全了,那是真正的“娃中宝”。
你家娃,占哪一个呢?
更新时间:2025-05-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