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承惠谈李小龙:李小龙的寸拳,就是手顶住了,一下子进去了

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避寒

编辑|避寒

成龙说李小龙的功夫跟自己差不多,甄子丹说能打败李小龙的人多得很。这些话传到于承惠耳朵里,老爷子只说了一句:"你们压根不懂。"

什么叫懂?于承惠描述李小龙的寸拳时,用了个特别直白的说法:"手顶住了,一下子就进去了。"这话听着简单,藏着的门道,能让多少武行人摸不着头脑。

武林里有种"不懂",叫眼睛看不见的境界

1983年,于承惠在日本参加《少林寺》演员比武。他用双手剑连挑两名高手,一剑刺穿对手大腿,对方被担架抬走,台下的人都震惊了。

同一年,成龙在接受采访时说:"李小龙就是站在那踢几脚打几拳而已。"

元彪后来回忆,他看到李连杰踢腿时才恍然大悟:"原来我们都是舞台剧,人家才是真功夫。"

这就是差距。

于承惠在片场不爱说话,你不问,他就默默抽烟。有一次,有人在他面前讲铁砂掌讲了十分钟, 于承惠听不下去了,说:"那个别练,手会练坏,要练就练绵砂掌。"然后又开始抽烟。

梁绍鸿被李小龙用咏春的日字冲锤打得满脸是血,元华说过,李小龙的垫步侧踢,他们七个人都没顶住。 七个练家子,扎着马步,被一个人一脚踹飞。

成龙看到的是李小龙踢腿打拳的动作,于承惠看到的是李小龙身体各部位发力的精确同步。

差在哪儿?差在科班出身的演员练的是套路,是给观众看的,李小龙练的是怎么在最短时间内把对手打倒。

李小龙130磅的体重,能打出350磅的重击。范·威廉姆斯身高1.83米,体重95公斤,和李小龙掰手腕从来没赢过。 他不好意思地说:"他比我重70磅,但前臂是我见过同等体重里最粗的。"

于承惠说的"手顶住了,一下子进去了",指的就是这种境界。

普通人打拳,需要拉开距离蓄力。寸拳是贴着你的身体,手已经顶在你胸口了,突然一震,你就飞出去了。这不是力量大小的问题,是全身肌肉在瞬间协调发力的结果。

科学研究发现,寸拳的发力时间短到难以置信,需要扭转的胯部、伸展的膝盖、前推的肩部肘部手腕,以难以置信的准确度同步运作。


大脑皮层的白质负责管控脑细胞之间的交流,李小龙的白质改变,让他能精确校准每个动作。

成龙看不懂,因为他没练过,于承惠只回了一句:"你不懂,他寸拳不简单。"

从咏春到截拳道,李小龙想明白了一件事

1954年,13岁的李小龙拜61岁的叶问为师。

这个徒弟是个"熊孩子",他太自负了,觉得一般老师教不了他,叶问有办法治他。等李小龙卯足劲踢打一阵,浑身没劲了,叶问才开始教新动作。

李小龙后来说,直到碰上叶问,他才知道什么叫"老师"。

他每天放学风雨无阻去武馆,边走边打拳,到武馆时已经做好热身了。家里装了木人桩,自己练,一天练习时间至少五六个小时。

叶准听父亲说过:"一般人一星期、一个月练习的时间加起来,还不如小龙一天的。"

1960年,李小龙18岁,离开香港去美国读书,六年时间,他没学完咏春拳的所有套路。

1964年8月,旧金山,李小龙被迫和华人武师黄泽文恶战一场,李小龙赢了,赢得很不痛快。 一场本应几秒钟结束的战斗,拖拖沓沓打了几分钟。

这场比武成了转折点。李小龙开始彻底反思传统武术的套路技术,最终抛弃了套路,创造出截拳道。

截拳道,意思是截击对手来拳之道,核心理念只有一句话:"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 就是没有固定招式,没有套路形式。对手出什么招,你就用最快最直接的方式截住他。

李小龙常说:"像水一样活着。"水没有形状,一块有很多缝隙的石头扔进水里,水不会硬碰硬,而是顺着缝隙填满它,格斗也是这样。

寸拳就是从咏春的"长桥发力"演变来的,咏春有种特殊发力方式,叫寸劲。距离攻击目标很近,突然加速收缩肌肉,发出短促干脆的爆发力。

按照力学原理,物体在加速度之后产生的力量最大,寸劲反其道而行,要求在最短距离内发出最大的力。

李小龙把咏春的优点保留下来,又把中国武术里一些内家拳法的要诀融进去。他还吸收了拳击、击剑、空手道、跆拳道的精华。

李小龙说过:"不管你学什么武功,如果不能迅速击倒对手,就没有实战价值,用拳在瞬间入里透内地痛击他们,远比击倒他们更有威胁力。"

击败对手的时间越短,自身安全性就越高。

1970年,李小龙短暂回港,找咏春同门切磋,截拳道太快了,对方根本不是对手。 李小龙说,自己不加控制的话,每次都能打到对方。

叶问在旁边看,一边看一边做笔记,他把李小龙留下,问了很多问题,想把李小龙的动作和技法融入咏春拳里。

于承惠这个剑圣,是怎么炼成的

1960年,21岁的于承惠在青岛市武术比赛中夺得全能冠军。1963年,他在华东地区武术比赛中,用"醉剑"拿了冠军。

同年,训练中腿部受伤,于承惠离开武术队,进入山东黄台造纸机械厂当起重工,这一当就是十几年。

他本是螳螂门传人,业余时间继续钻研武学,把螳螂拳的主要技击风格融入自己的剑法,形成了独特的双手剑术。

很多人以为刀霸气,剑优雅,这完全搞错了。真正的剑术求的是霸气,刀求的是精准。

中国剑和日本剑不同。中国剑是单手使用的武器,双面有刃,砍到重物反弹会割伤自己。 所以中国剑一直以刺为主,刺是纵深伤,不好治。

单手剑的缺点是刺进去拔不出来,容易被卡住,于是出现了双手剑。双手持剑,中间是杠杆,原理像大枪,灵虚一刺,像蛇突然窜出来,会把两旁东西都撞开。

1982年,全国武术比赛在山东举办,导演张鑫炎看到于承惠的双手剑表演后叹为观止,当即邀请他加盟电影《少林寺》。

于承惠43岁,从起重工跃进影视圈,他在片中饰演大反派王仁则,一战成名。

于承惠在片场的性格,和他的武功一样低调,他不爱说话,你不问就默默抽烟。 高兴了,会把弟子带到房间,看他写字,给你煲汤喝。然后讲一些拍电影时发生的趣事,突然话锋一转,跟你聊起一本不相干的书。

特别像老舍《断魂枪》里的沙子龙。

没人的时候,他会给你说个东西,你得故意拿话勾他,故意说错,让他听不下去。他看四下无人,就给你说一句半句。

有一次,于承惠让人看桌上两杯水,说:"推第一个杯子,去撞第二个。"一推,第一个杯子里的水撞出来了。

于承惠说:"想个法子,推第一个,水不出来,撞第二个,第二个杯子里的水出来,这就是绵砂掌的道理。" 到此,就不说了。

于承惠除了学过螳螂拳,还学过心意六合,师父是谁,他不大愿意讲,还学过绵砂掌和"墙上挂画"。所谓墙上挂画,是人跳起来,背贴在墙上,可以悬停六七秒,其实是指力惊人,扣住砖缝。

晚年,于承惠生活在山东,他26岁开始练字和绘画,创作了一百多首诗词。朋友贴出他写字的照片,认为他在书法上也有不错的造诣。

2015年7月5日,于承惠在济南去世,享年76岁。

寸拳的秘密,藏在这些训练细节里

李小龙认为,人体首先应具备良好的速度、灵敏、柔韧和攻击准确性,然后才是最大的绝对力量。 寸拳从表面看是局部力量的发放,实质是全身协调发力的结果。

他举例说,一个能卧推180公斤的人,可能在铅球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却无法协调动员全身各部位肌肉以展现攻击力。

曾和李小龙在电影中合作过的美籍空手道高手鲍勃·华尔说:"李小龙力大无比的前手臂在他功夫系统中占有很重要位置。 他前手臂异常发达,还拥有一双铁拳和十个钢指,太可怕了。"

范·威廉姆斯回忆说,他和李小龙都有粗壮的前臂,获得方式不同,李小龙是通过专门训练获得的。这位身高1.83米、体重95公斤的壮汉,是当时唯一能和李小龙掰手腕较量的人。

他说:"李小龙是不可思议的,我超过他70磅,但他前臂是我见过同等体重里最粗壮的。"

李小龙的寸拳能将体重超过75公斤的人击出几米远,这不是力量大小的问题,是扭转的胯部、伸展的膝盖、前推的肩部肘部手腕,以难以置信的准确度同步运作。

大脑皮层中的白质负责管控脑细胞之间的交流。白质的改变能让大脑运动辅助区具备更丰富的脑细胞连接,这会增加出拳者校准动作的能力。

于承惠说李小龙的寸拳"手顶住了,一下子就进去了",指的就是这种境界,不是简单的近距离发力,是技术结晶。

寸拳在近距离搏击中的应用,大多数人很难快速反应去防御。 李小龙创立截拳道后,把寸拳融入整个武术攻击手法。传统咏春寸拳只能代表咏春,李小龙的寸拳可以融合整个武术攻击手法。

于承惠在《李小龙传奇》中饰演叶问,拍摄时,他深度解析李小龙的武功招式,说:"他的境界实在是太高了。"

这句话,是真正的武术家对另一个武术家的评价。

参考资料:

中国新闻网:《武术大师于承惠病逝 曾演〈少林寺〉反派》(2015年7月6日)

人民网:《武术泰斗于承惠病故 系螳螂门传人创螳螂剑法》(2015年7月6日)

新浪网:《非遗中国:咏春拳》(2017年7月25日)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1

标签:娱乐   于承惠   李小龙   武术   白质   成龙   螳螂   套路   对手   体重   武功   前臂   中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