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金锐点
编辑 | 金锐点
在湖北竹山县,66元就能在家门口搭上“飞的”出门,深圳的写字楼间,无人机半小时就能把热奶茶、热饭菜送到白领手中。
湖北襄阳的空中走廊上,载着血液标本的无人机9分钟就能抵达医院,如今低空经济的便利早已渗透到生活里,2025年其市场规模更要突破1.5万亿元。
可要是外卖无人机砸中豪车,植保无人机失误毁了果园,这些事故的损失谁来扛?万亿产业腾飞的背后,“安全保障”这根弦该怎么绷紧?
其实不只是日常场景,工业领域的低空风险更棘手,新疆精河县的棉农靠AI飞防系统给千亩农田施药,工业无人机在电力巡检、测绘勘探中频繁作业,可一旦这些设备出故障,损失往往远超企业能承受的风险阈值。
就像2024年江苏盐城那架撞向居民住宅的大中型无人机,还有同年湖北荆州失事砸向奥体中心的大型无人机,每一次事故都在提醒我们,低空经济不能光拼发展速度,风险兜底得跟上。
好在保险业已经开始发力,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早就明确要推动低空飞行器等新兴领域保险产品,今年8月重庆成立的全国首个低空经济共保体更是迈出关键一步,19家险企联手,还和16家企业签下项目,风险保额达6115万元。
为啥要搞共保体?重庆金融监管局的工作人员说得实在,以前单个保险公司不敢保数据安全这类新兴风险,现在大家一起分担,还能统一承保理赔标准,企业的保障力度自然上去了。
比如共保体推出的“渝低空保”,直接覆盖了无人机责任、航空产品责任等四大领域,尤其是无人机责任险,不少业内人都觉得这是未来全国推行无人机强制保险的“前奏”。
说到强制保险,其实深圳早有探索,去年4月深圳发布的“无人驾驶航空器第三者责任保险示范性条款”,如今已经升级成地方标准,连承保指引都做了细化。
要知道,在低空经济还没成为“热点”前,保险业在无人机领域的产品特别单一,基本就只保机身。
但现在不一样了,随着低空经济被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从深圳的示范条款到重庆的共保体,再到江苏苏州落地的全国首单低空运营管理责任保险,保险产品正跟着产业需求快速迭代。
做工业级无人机的纵横股份更有先见之明,不仅是行业里最早给无人机投保的企业,还帮保险公司提供数据支持,一起完善保障方案。
人保财险成都分公司透露,到2025年4月,他们已经给纵横股份的无人机在测绘、巡检等场景累计承保了3700余万元保额,要知道,有些工业级无人机单台售价就上百万,没保险托底,企业根本不敢放开用。
从数据上看,低空经济的保险需求只会越来越大,截至2024年8月,我国实名登记的无人机有198.7万架,经营性企业超1.7万家,A股低空经济产业链上市公司就有70家。
2023年低空经济规模已经达到5059.5亿元,增速33.8%,按照中国民航局的预测,2035年这个数字会涨到3.5万亿元,这么大的市场,保险不能只停留在“保基础”层面。
就像湖南湘阴县那位农户,用无人机喷农药时机器突发故障砸伤人,最后靠农业植保机三者险赔了11万元,这说明针对不同场景的细分保险,才是真能帮用户解决问题的关键。
不过现在的低空保险,还有不少待解的难题,阳光财险的负责人就提到,低空经济发展速度比保险产品“快半拍”,很多新型风险比如飞手失误、信号干扰导致的损失,传统险种根本覆盖不到。
而且因为缺乏长期细分的风险数据,保险公司定价只能粗略按“机型+场景”分,像农林喷洒这类高风险领域,赔付情况一直不理想。
还有“黑飞”“违飞”造成的事故,目前也没有成熟的保险产品能应对,一旦出问题,责任界定和定损都很麻烦。
现在已经有险企在做更精细的探索,人保财险在北川无人机试飞基地搞“全周期保障”,既保机身损失,也保地面人员伤亡,太保产险自2014年以来累计给无人机提供了200亿元保障,还推出了国内首个低空物流企业专属责任险。
中再产险作为“保险的保险”,更是联合其他公司开发了“低空经济第三者责任险”,还帮运营方搭建风控体系。
随着政策不断完善,比如《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明确经营性飞行必须投保责任险,未来低空保险会越来越规范。
或许用不了多久,无论是66元的“飞的”,还是百万级的工业无人机,都能有专属的“安全防护网”。
到那时,我们享受低空经济便利的同时,也能真正放下“安全顾虑”,毕竟万亿产业的长久发展,从来都离不开“速度”与“安全”的并行。
更新时间:2025-09-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