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勒斯坦最大错误,就是过去向以色列人出售土地,没有底线酿祸根

1917年11月2日,英国外交大臣贝尔福致信犹太复国主义者,点燃了巴勒斯坦百年未熄的战火。

从那天开始,巴勒斯坦的土地就不再是单纯的田地,而是一场权力与民族命运的筹码。此后数十年,犹太人凭借金钱、关系、法令与战争,一寸寸在这块土地上构筑起国家机器。

土地,是他们建国的砖;而买地,就是他们动手的第一步。在犹太复国主义者的“合法交易”背后,是巴勒斯坦地主们的短视,是佃户的流离失所,更是一个民族命运的滑铁卢。

回头再看这段历史,最大的悲剧不是被人打败,而是自己交出底线后还浑然不觉。

买地不靠枪:犹太复国主义的第一步,从钱包开始

1897年,瑞士巴塞尔会议敲定了犹太复国的目标地——巴勒斯坦。这场会议,被称为锡安主义的正式起点。从这年起,犹太人开始筹钱、集资、设机构,启动一场声势浩大的“买地计划”。

1917年,英国公开支持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民族家园”。这年11月2日,英国外交大臣贝尔福致信犹太复国联盟副主席罗思柴尔德,信中称,“视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民族家园为一项正义事业。”

这封信,就是后来历史上著名的《贝尔福宣言》。

1920年,英国任命犹太人赫伯特·塞缪尔为巴勒斯坦高级专员。这位专员上任第一件事,是修改土地法,把奥斯曼帝国时代限制外来资本购地的制度统统废除,向犹太资本全面开门。

他执政期间的法案共计取消了11项土地限制条款,直接导致数十万亩土地易手。

买方是犹太复国主义基金,卖方是谁?是黎巴嫩、大马士革等地的阿拉伯贵族。他们远离土地,不耕不管,只收租。他们把地租给巴勒斯坦农民,再把整片地块高价卖给犹太移民组织,利润翻倍。

到了1931年,犹太人已经通过合法渠道购得了大量肥沃耕地,占巴勒斯坦总耕地面积的7%。这些土地,分布在沿海平原、加利利湖区等战略性地区。而这些地的原住农户,被以“合同已终止”为由强制驱逐

买卖发生时,英国当局不予干涉,阿拉伯贵族不见踪影,只有佃户被军警强拉出村,站在田头无家可归。一块块红印契约,成为了日后战争的合法外衣。

到了1945年,犹太人在英政府庇护下形成完整的定居网络,遍布耶路撒冷、特拉维夫、海法,构成建国前的基础城市群。英政府提供基础设施、土地登记和治安维稳,为“民族家园”提供了行政保障。

买地这件事,从头到尾都没有动枪,但每一寸成交的土地,都是民族命运的一次让步。正是这些明码标价的合同,把复国主义者从“旅客”变成了“房东”。这场交易看似合法,实则开了民族土地主权的缺口。

卖地无底线:地主清仓,佃户出局,主权丢在合同里

奥斯曼帝国灭亡后,巴勒斯坦地主阶层成了最早一批清仓脱身者。他们的逻辑很简单:土地是祖上传下来的,不是子孙争来的,谁出高价就卖。

这些地主多为“非本地常住”,生活在贝鲁特、开罗、安曼,手握数千亩田产,委托中间人收租。犹太移民基金通过中间商接洽地主,一次签下整片耕地。

1936年,仅海法附近一个交易案,犹太复国基金以160万英镑购买超过8000亩土地,强行清退所有在此生活两代以上的阿拉伯佃户。相关资料中记载,有342户被清退,包含妇女与儿童共计1189人。

英国行政机构对此反应冷淡。在《丘吉尔白皮书》中明确指出:巴勒斯坦地区并非属于英国承诺给予阿拉伯人的自治范围内,即这些土地不具备“民族主权属性”。

失地农民找不到说理的地方,他们甚至拿不出土地所有权证明。土地证件上,是他们的地主亲笔签字,盖章、见证、登记齐全。英属地方法院依据《1918土地注册条例》,承认合同有效,农民只能搬家。

1936年至1939年间,大量失地佃户在拿撒勒、加沙、约旦河西岸聚集,形成后来巴勒斯坦难民的雏形。据统计,仅加沙地带的阿什卡隆村庄,三年内新增难民2356人,其中1102人为“被迫迁徙者”。

农民出局的同时,犹太人在新地上推行“仅限犹太人耕种”的封闭式农业制度。这不只是土地转让,而是农业结构和人口结构的系统性更替。

地主拿了钱移民欧美,农民流落街头,猝不及防间,一场“和平的殖民”已完成核心布局。犹太复国主义者用资本完成了第一阶段的领土布局,用制度剥离了原有的生活根基。

交易合同白纸黑字,联合国审查时毫无破绽;真正破碎的是民族的土地黏合力——地主不认同这片土地的民族属性,农民无法捍卫这片土地的居住权。谁在纸上赢了,谁就能在现实里主张主权。

从买地到建国:国家在账本里长出来,民族在田埂边消失

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大会第181号决议通过,决定将巴勒斯坦一分为二。犹太人分得56%面积,阿拉伯人分得43%,耶路撒冷国际托管。

这项决议的前提是什么?是犹太人在各地建立起了覆盖城镇、农业、军事、行政四大系统的“准国家”框架。而这套框架,最初就植根于“土地所有权”的账本中。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正式建国。当晚,埃及、约旦、叙利亚、黎巴嫩、伊拉克联军向以色列开战。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战争持续8个月。

战争结果:以色列军队掌控了联合国原定分区以外的大片阿拉伯土地,面积超过7700平方公里,占原英属巴勒斯坦总面积的78%。这其中,很多区域本应归属阿拉伯国家,但由于此前地权已归属犹太组织,实际控制权早已转移。

战后,约75万巴勒斯坦人流亡国外或迁至难民营,仅约旦一国就接收了28万名难民。这些人没有参战,没有土地,没有国籍,甚至没有退路。

他们原本住在纳布卢斯、雅法、海法、阿克卡,是合法的土地耕作者;但因为那块地是他人名下,他们甚至无法获得难民身份确认。

战场上输的是子弹,账本里输的是历史。

以色列赢得的不只是战争,而是一整套从买地、移民、建制、建国的闭环体系。没有一块是不准备的,没有一步是即兴的;而巴勒斯坦人面对的是一张没有退路的地图。

1948年6月,英军全面撤出,巴勒斯坦人失去了保护伞;而此时以色列的边境哨所、军工系统、警察结构、学校网络已全部成型。

国家不是在战争中诞生的,而是在合同里长大的。在一张张买地合同上,清楚地标注着今天的城市坐标,今日的军事基地选址,以及明日的国家边界。

参考资料

从回归圣山到以色列建国——论犹太复国主义之路 虞卫东《史林》,1998年.04期

当年犹太人从奥斯曼帝国手中买的土地,是否对买卖双方是公平交易? - 知乎问答 - 2024-06-11

巴以冲突:流淌于血液中的执念与恩仇 - 中国青年报 - 2014-09-21

贝尔福宣言 - 百度百科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07

标签:历史   巴勒斯坦   去向   底线   以色列人   错误   土地   犹太   犹太人   以色列   英国   民族   地主   佃户   贝尔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