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鸿教授借《要有光》为孩子发声:不少优等生深陷单一价值困境

极目新闻记者 徐颖

通讯员 谢宁 余嫚雪

2025年11月15日,知名作家、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梁鸿做客长江讲坛,在湖北省图书馆长江报告厅,主讲分享“描摹生活的真实,从非虚构写作谈起”。谈及最新非虚构作品《要有光》,聚焦青少年心理健康,她深度剖析了亲子间“爱的错位”问题,呼吁家长以“觉醒”姿态重构亲子关系。

优等生:被单一价值绑架的“脆弱群体”

分享中,梁鸿教授多次提及一个关键现象:多数陷入情绪困扰的青少年,竟是传统意义上的“优等生”。“对他们而言,‘成绩好’成了唯一的价值支撑,父母、学校的所有期待都聚焦于此,仿佛成绩下滑,整个人的价值就会彻底崩塌。”

她以书中人物雅雅为例:作为优等生的雅雅,曾因同桌翻卷子的声音陷入崩溃,“她觉得同桌要超过自己,可看着眼前的试卷,每个字都认识,连起来却毫无意义”。

“这些孩子并非不够努力,而是被单一的评价体系牢牢捆绑,一旦偏离轨道,就会陷入自我否定的深渊。”梁鸿教授说。

不要让家庭变成“学校的延续”

在梁鸿教授看来,优等生的压力背后,藏着深刻的“爱的错位”。许多家长自认“全心为孩子好”,却在无形中让家庭变成了“学校的延续”。

“有孩子在书中直言,‘回到家感觉一片荒海’——在学校努力学习一天,回家后仍要面对无休止的学习要求,成绩不好连反驳的权利都没有。”梁鸿教授提到书中一对母子的故事:妈妈为陪伴孩子,甚至暂停自己的职业,全心安排孩子的学习,却换来孩子的控诉和窒息。“家长以为的‘温暖陪伴’,在孩子眼中成了‘压迫’;家长追求的‘优秀’,反而成了孩子的心理负担。”

如何打破这种错位?梁鸿提出,家长首先要承认自身与孩子的“有限性”:“我们自己都是脆弱、想好却难立刻做好的人,为何要求孩子是完美的、有钢铁意志的人?”

她特别推崇书中孩子对家长的诉求:“妈妈你要学习,不能只让我学习,咱们一起往前走。”这一诉求直指核心——家长不能只将目光聚焦于孩子的成长,自身也需保持学习与思考,“只有家长自身拥有‘光亮’,才能给孩子带来真正的温暖与引导,而非单纯的压力传递”。

梁鸿教授表示,《要有光》的创作初衷,就是希望唤醒更多家长,让爱孩子与孩子的需求同频。当然,梁鸿教授也坦言,孩子出现问题不能单纯从家庭找原因,每个孩子出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背后还隐藏着更为复杂的社会机制及思维惯性问题。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7

标签:育儿   优等生   困境   教授   价值   孩子   家长   全心   被单   长江   家庭   学校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