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们赶紧自查手机!央视刚曝光的 “先用后付” 黑幕也太吓人了!有人没主动开通却收到陌生快递,有人忘还几十块钱房贷直接被拒,更离谱的是想关服务翻遍手机找不着入口 —— 这看似方便的功能,咋就成了吞钱毁信用的 “吸血鬼”?你手机里是不是也藏着这种 “隐形债主”?
这事得从那些让人头大的糟心事说起。北京的时先生前段时间买狗粮,余额差了十几块,系统 “自动帮忙” 切到 “先用后付”,他当时没太在意,转头就忘了这茬。结果半个月后催款电话炸了锅,不仅被扣了芝麻分,还多掏了 30 块逾期费,更要命的是,后来他去办房贷,银行说征信有小额逾期记录,直接把申请打了回来。你说冤不冤?几十块的东西,差点耽误了买房大事!
湘潭法院早就提醒过,这 “先用后付” 根本不是啥免费福利,本质就是平台联合金融机构搞的信用贷款,只是换了层 “温柔外衣”。有些平台给的额度能到两万,开通时连身份证都不用看,全靠第三方支付分撑腰,可这支付分压根不管你是 8 岁还是 80 岁。浙江就出过事,13 岁小孩拿家长手机玩,通过这功能买了 200 多件玩具,花了近万把块,更离谱的是还有孩子用这功能买到了成人用品,平台连个身份审核都没有,简直是拿用户权益当儿戏!
要说最缺德的还是平台的套路。他们专挑老年人下手,把 “先用后付” 包装成 “零元下单”,那些绕弯子的条款藏得严严实实,老人哪看得懂?上海吴先生的父亲就是这样,明明没开通服务,短短一个月收到十几件没用的保健品,账单堆了厚厚一沓。80 岁的孙老伯更惨,自己关了三次服务,过段时间又被悄悄开通,退休金不知不觉少了好几千,老人拿着账单哭着说 “根本不知道花了钱”。这哪是服务,分明是明着欺负老人不懂技术!
年轻人也照样掉坑。南京的李女士赶时间买化妆品,付款时没细看,随手点了第一个选项,结果就开通了 “先用后付”。等想关掉的时候,她在设置里翻了 40 多分钟,从 “支付管理” 找到 “账户安全”,又跳到 “信用服务”,最后还得填 “关闭原因”、接收验证码,折腾半天才算搞定。有网友吐槽:“开通像坐火箭,关闭像爬楼梯,平台就是故意为难人!”
更可怕的是逾期的连锁反应。法院明确说了,这些小额逾期记录可能被报给国家征信系统,以后贷款买房、买车都会受影响,信用这东西一旦有污点,想擦掉可比登天还难。有位张先生就因为几次几块钱的订单逾期,孩子上学办手续都受了牵连。你想想,就因为一时疏忽,影响的可是整个家庭的大事,这代价也太大了!
网友们看完曝光都炸了锅。有人说:“我妈手机里莫名其妙开了三个平台的先用后付,账单都堆到下个月了,平台这是明抢啊!” 还有人分享经历:“上次想关服务,客服给我转了三个部门,最后让我等 72 小时回复,这操作绝了!” 也有理性的网友提醒:“别被‘先享受’冲昏头,这本质就是借钱,没那还款自觉千万别碰!”
要治这乱象,平台得先把良心捡起来。技术上对接身份验证系统很难吗?开通时用大号字体提醒 “这是贷款,逾期上征信” 很难吗?把关闭流程简化成 “一键关闭” 很难吗?这些明明能做到的事偏不做,说白了就是想把用户套牢,这种赚黑心钱的做法迟早要翻车。
咱们自己更得擦亮眼睛。现在就打开手机,每个购物 APP 都去查一遍:点 “我的”,找 “支付设置”,再点 “信用服务”,只要看到 “先用后付” 就赶紧关,别管平台给多少优惠诱惑。平时付款慢三秒,看清楚选项再点,别图省事给自己埋雷。家里有老人小孩的,赶紧帮他们检查手机,把免密支付也关了,再给手机设个支付密码,多道防线多份安心。
社区和监管也得跟上。多开点消费安全课,用短视频、漫画这些老人能看懂的方式,讲讲 “零元下单” 的坑。监管部门更得下狠手,出台明确规矩:开通必须本人人脸验证,关闭入口必须醒目,逾期收费得明码标价,谁敢违规就重罚,看他们还敢不敢乱搞。
说到底,“先用后付” 的乱象,暴露的是部分平台的贪婪和不负责任。他们把 “方便” 当诱饵,把 “套路” 当手段,根本没把用户的权益放在眼里。但咱们老百姓的钱包和信用可不能随便被糟蹋,该警惕的得警惕,该关闭的得关闭,该维权的得维权。
最后提醒大家,赶紧放下手机去检查支付设置,别等账单找上门、征信出问题才追悔莫及。记住,真正的方便是让人安心,而不是让人糟心。守护好自己的信用和钱包,才是对生活最基本的负责。
免责声明:文章案例过程,图片都来自于网络,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果涉及案件版权或者人物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删除内容!特别说明,文本不存在捏造事实。
更新时间:2025-10-0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