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派消费券,会令商界巨婴化

点击关注“坚料志”头像,不错过每条香港大新闻。

随着特首将在九月发表新一份施政报告,部分建制政团开始积极发功,给出一些经济和民生的政策建议。因为楼市下滑,之前提到某政党建议搞啥「购房资金通」,希望中央弄一个汇出总额度为1000亿人民币的「购房资金池」,让内地来港人才,可以所谓的「闭环」形式在本港置业,便是其中一例。与此同时,该党又跟另一个政党一样,都在建议当局发放消费券。

若要说分别,在于前者疑似抄澳门的作业,人家有个「社区消费大奖赏」,周一至周五用电子支付消费,首笔满50元的消费可获抽奖机会,获奖后可在紧接的周六、日使用,同时在周六、日单笔消费满50元,即可自动参加「每周抽奖」及「终极大抽奖」。值得一提的是,人家还有长者开通电子支付即享300元消费额的立减优惠,同时消费券不限户籍,外来游客都有抽奖机会。

另一个政党的建议,相对简单得多,便是建议当局派2000元消费券,但只能用于帮衬本地零售和饮食业的生意。至于消费券是否一次性发放,发放后可否一次性花光,有否使用的消费门槛,对方都没有提及。若消费券真是无门槛立减,便有可能出现某报社社论提及的情况,这笔钱只会被市民拿作补贴日常开销,例如拿到超市买菜,或支付工作日的三餐费用,未必能够刺激市民增加消费。

当然,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肯定是支持没有消费门槛及限定使用日的消费券,因为条件越多,能用到的机会越少,特别是像澳门抽奖获得的200元消费券,要收费满600元才能享用,基本上难以用于日常消费。另一方面,消费券计划搞得越复杂,行政费用自然越高,特别是公营部门跟民企不同,促销效果跟自己人工不挂钩,自然有可能不慎甚至故意搞些甩漏出来,增加当局招来批评后煞停计划的机会,从而达到降低自身工作量的目的。

可是无论何种计划也好,两党建议派发消费券的出发点,都是想政府花纳税人的钱,来帮商家吸引或挽留本地市民在港消费,如此便又衍生之前提过的一个问题:香港的商家及其代言人,过去不是一直吹捧佛利民的经济学说,主张市场最好由所谓的「无形之手」自我调节,因而推崇港英时代的好干不干市场政策吗?啥时候变成伸手问政府要钱,借此帮扶自己生意?

事实上,在北上消费带来的竞争下,如何刺激人们留港消费,包括提升食物或服务质素,提供折扣,或者派发再次消费可获满减的优惠券,难道不应由商家们自己想办法吗?香港作为资本主义自由市场体,没有人逼着他们做生意,能否跟同行或邻近城市竞争,理应纯粹由商家自身实力,有商家做不下去蚀本关门,也是汰弱留强的市场常态,根本毋须像部分媒体那样煞有介事。

是故,建议当局用消费券挽留市民在港消费,关键不在于所谓的成效问题,而是此举本质上是为商家算死草,又想打价格战促销,又想一毛不拔,用纳税人的补贴把利润赚回来。更让人忧虑的是,部分政团已沦为工商界嘴替,由建议恢复一签多行、增加自由行来港城市、提高内地客来港消费免税额、到所谓的「购房资金通」,再到派发消费券,都是打着拼经济的旗号,帮商界搵港府乃至内地的着数。如此歪风只会有令部分商家巨婴化,削弱本港整体竞争力。

文:陳凯文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03

标签:财经   商界   建议   商家   当局   政党   市民   机会   门槛   澳门   资金   内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