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竞合:莫让“叙事之战”搅乱了供应链

刷新闻的时候经常能看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中国说美国在破坏国际贸易规矩,比如动不动对中国商品加税,还不让WTO正常断案;美国反过来也说中国在搅乱秩序,说中国用“国家主导”的方式搞贸易,不该再拿发展中国家的优惠。

两边都拍着胸脯说自己在维护规则,把对方说成秩序的威胁。说实话,我之前一直没搞懂,怎么同一件事,两边的说法能差这么多?

直到看到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KristenHopewell教授2025年发表在《
ReviewofInternationalPoliticalEconomy》上的研究,才慢慢摸到点门道。

这篇文章不想搞复杂的理论,就想跟着教授的思路,聊聊为啥中美会互相指责,还有我们常说的“谁维护现状、谁破坏规则”这套说法,到底靠不靠谱。

一、“维持现状”和“修正主义”:看似清楚的标签,其实根本没准头

在国际关系里,大家常说两种国家:一种是“维持现状国”,就是守着现有的国际规矩不撒手;另一种是“修正主义国”,总想着改规矩。

这套标签用了很多年,比如有人说中国崛起了就想改美国定的规矩,是“修正主义”;也有人说美国自己退群、毁协议,才是真的“修正主义”。

本来想这俩标签能把事儿说清楚,但后来发现,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先说说学者们怎么看,有些研究国际关系的人觉得,新兴国家比如中国,肯定会挑战现有秩序,就像小区里新搬来一户有钱有势的人家,难免想改改小区公约,这是“现实主义”的想法。

但另一些人不这么认为,他们觉得现在全球经济绑在一起,中国从WTO里赚了不少好处,比如能通过争端机制告美国加税,没理由去破坏规矩,这是“自由制度主义”的主张。

两边都有道理,但你要是细问“现状到底是什么”“怎么才算修正”,没人能说个准数。比如中国在WTO里按流程维权,美国说这是“钻规则空子”,中国说这是“守规矩”,你说谁对?

更麻烦的是,这标签还会影响政策。一旦某个国家被贴上“修正主义”的标签,很容易被当成威胁。

美国前几年把中国定为“战略竞争对手”,背后就藏着“中国要改规矩”的判断,然后就有了关税战、技术封锁。老实讲,这种标签贴多了,很容易变成“你说我坏,我就真跟你对着干”,最后反而加剧中美矛盾。

还有个点很有意思,这套标签常帮西方说话,比如美国想改WTO里“发展中国家特殊待遇”的规矩,就说自己是“维护公平”;中国不让改,就被说成“不想守规矩”。

但实际上,中国入世的时候,“发展中国家地位”是写在协议里的,美国现在想改,本质是想让中国多承担义务。如此看来,这标签根本不是客观分析,更像一种“话语权武器”。

二、国际规矩不是死的:会变,还会“打架”

为啥“维持现状”和“修正主义”没用?因为国际规矩本身就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且同个制度里,还可能有互相矛盾的规矩。

这点在WTO里特别明显,WTO是全球贸易的核心机构,可它的规矩从来没停过变,还常有“两条规矩对着干”的情况。

先说说规矩怎么变。WTO的规矩不是写好就完事了,要么靠各国谈判改,要么靠法官判案改。比如1995年WTO刚成立的时候,规矩主要管货物贸易;后来经过谈判,又加了服务贸易、知识产权的内容。

还有多哈回合,2001年就启动了,本来想改改农业补贴、非关税壁垒的规矩,结果中美在“发展中国家待遇”上吵翻了,截至2024年都没谈成,但这十几年的拉扯,其实已经让不少规矩的内涵悄悄变了。

除了谈判,法官判案也会改规矩,比如2011年,中国告美国对中国产品又征反倾销税又征反补贴税,说这是“双重救济”,不合规矩。

WTO最后判中国赢,这个判决就明确了“非市场经济国家”不能这么征税,等于给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多留了点政策空间。

你看,就算规矩写在纸上,法官怎么解释,也能让规矩变个样。

更有意思的是,WTO里还藏着互相矛盾的规矩,一边说要“自由贸易”,让各国降低关税、不搞歧视;另一边又说要给发展中国家“特殊待遇”,允许它们多留些保护措施,比如农业补贴可以高一点,关税降得慢一点。

这两条规矩放在一起,就给了各国“挑着用”的空间,比如2021年讨论新冠疫苗知识产权豁免的时候,中国说“要优先保障公共健康,这是发展中国家的权利”,美国说“这会破坏知识产权,违背自由贸易”。

还有个不公平的地方,强国更会解释规矩,美国说中国不该拿“发展中国家待遇”,理由是中国GDP全球第二;中国说入世时就定好了,不能改。

本质上,美国是想把“发展中国家”的标准改成对自己有利的,还把这说成“维护规矩”。很显然,规矩怎么解释,往往看谁的话语权大。

三、中美在WTO的“拉扯战”:都喊着维护规矩,实则各有算盘

要说最能体现“维持现状”和“修正主义”没用的,还是中美在WTO的两次大吵架。一次是为“发展中国家特殊待遇”吵,一次是为WTO断案机制吵。

看了这两件事你就会发现,两边都在说自己“守规矩”,但根本不是一回事。

先说说“特殊待遇”的吵架,WTO里有个“特殊与差别待遇”(SDT),简单说就是发展中国家可以少承担点义务。这件事从2008年之后就吵个不停,多哈回合也因为这个陷进僵局,到2024年都没解决。

美国的说法是,中国现在经济这么强,2024年GDP都全球第二了,不该再拿SDT的好处,比如不能再享受低关税承诺、农业补贴不能那么灵活。

2020年美国还拉着欧盟、日本一起说,要改SDT的规矩,不让国家自己说自己是“发展中国家”。美国说这是“维护WTO公平,不让规矩被滥用”。

搞不清的是,中国按流程告状、赢了官司,被说成“钻规则空子”;美国搞瘫断案机制、不执行判决,却说成“维护规则”。

其实不只是中美,印度、巴西这些新兴国家也遇到过类似问题。印度说要保障粮食安全,想多给点农业补贴,美国就说这是“破坏自由贸易”;印度说这是“发展中国家的生存权”,符合WTO规矩。

你看,只要涉及到利益,大家都会找对自己有利的规矩说事儿,那二元标签还有用吗?

四、别再纠结标签了:看中美贸易,得看背后的规矩博弈

聊到这,大概能明白为啥Hopewell教授说要抛弃“维持现状”和“修正主义”这两个概念了。这俩标签基于一个错误的前提:国际规矩是死的、统一的。

但实际上,规矩会变,还会互相矛盾,“现状”本身就是吵架的焦点,那用这俩标签分析中美贸易,根本分析不出啥。

更重要的是,这俩标签不是客观工具,是“争理的武器”。美国用“修正主义”说中国坏,中国用“维护全球化”说自己好,本质是都想争取话语权,让自己的做法显得合法。

这种标签只会让中美矛盾更激化,对理解问题没半点好处。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6

标签:财经   中美   规矩   中国   美国   修正主义   发展中国家   标签   现状   待遇   国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