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拉维夫大学的历史系教授约西・科恩,研究欧洲反犹历史二十余年,总结出了一个可能性。
2025年一档深夜访谈节目里,这位素来冷静的学者面对镜头投下一记重磅炸弹:“下一个对犹太人举起屠刀的,极有可能是美国。”
科恩的话,连经验丰富的主持人都一时语塞。在反应过来后,主持人本想缓解一下僵局,但科恩摆了摆手:这不是学术假设,而是历史规律在眼前重演。
科恩记录了很多美国反犹事件。他认为:仇恨就像季节更替,看似消失,实则在等待下一次爆发的时机。而美国的历史,早已写满了这样的周期。
19世纪末的美国正值工业化浪潮,铁路延伸到哪里,机会就涌到哪里。犹太移民跟着这股浪潮来到新大陆,他们凭借敏锐的商业嗅觉,在布匹、金融等领域迅速站稳脚跟。
但随着移民数量激增,矛盾也悄然滋生。1881年到1924年间,美国犹太人口从25万飙升至350万,翻了14倍。
本土居民看着这些“外来者”把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不满的情绪开始蔓延。
街头出现了“犹太人滚出去”的标语,极端组织夜里闯进犹太聚居区打砸抢烧,连大学都悄悄修改招生标准,明里暗里拒绝犹太学生。
19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这种情绪彻底爆发。
找不到工作的人们围在银行门口抗议,报纸上天天刊登“有人掏空国家财富”的文章,虽然没明说,但所有人都心知肚明指的是谁。
这种舆论煽动下,连本分经营的犹太商人都被贴上“吸血鬼”的标签。
如今的美国,针对犹太人的敌意正从暗处走向明处。犹太高中生艾米在日记里写道:“走在校园里,总感觉有人在背后指指点点。”
她的课本被人画了纳粹符号,储物柜上贴满了辱骂的纸条。这样的遭遇并非个例,全国有五百多名犹太学生站出来讲述类似的经历。
2024年的一个清晨,纽约皇后区的犹太会堂刚结束礼拜,几个年轻人就冲过来,将希伯来语祷告书堆在门口点燃,笑着录下视频传到网上。
同年,麻省理工学院的一名犹太学生在图书馆台阶上被人推下,摔断了腿;纽约曼哈顿,一位老人被人故意从后面撞倒,导致牙齿脱落,一只手骨折。
这些事件并非孤例,FBI的仇恨犯罪报告显示,针对犹太人的案件占了近三成。
极端分子的活动更让人忧心。美国司法部早就将上百个反犹极端分子列入监控名单,2023年底却有17人消失在视线中。
后来警方在俄勒冈州拦截了一辆可疑车辆,车里藏着炸药、枪支和一封写给“犹太精英”的威胁信,信中充满了血腥的仇恨言论。
这些法院卷宗里的记录,正是科恩所说“看到历史模式”的依据。
名校里的风向变化同样值得警惕。哈佛、耶鲁等顶尖高校的学生举着“犹太人控制美国”的标语上街游行,即便校长被约谈,他们也丝毫没有退让。
有调查显示,四分之一的美国人对犹太人抱有明显敌意,半数犹太人不敢在网上公开自己的身份,出门时会特意换下带有民族标志的服饰,这种恐惧正在犹太社群中蔓延。
美国与以色列表面上是亲密盟友,美国每年向以色列提供数十亿美元援助,出售先进武器,在国际舞台上处处为其撑腰。
但在科恩看来,这种“友谊”的本质,是美国将以色列视为中东战略的“棋子”——通过支持以色列,美国得以掌控石油资源,制衡沙特、伊朗等国家,巩固自身霸权地位。
然而,这颗“棋子”渐渐显露出不受控制的迹象。传言四起:美国政府多个重要职位由犹太人担任,华尔街的大型银行被犹太财团掌控,甚至连媒体舆论都受到“他们”的影响。
2022年,一位美国议员在演讲中提及“精英操控社会”时,台下观众齐声高喊“犹太人”,这一录音在网上广泛传播,无人制止。普通人开始焦虑:“我们的国家究竟由谁掌控?”
2023年巴以冲突升级后,更多美国人开始质疑这种“盟友关系”。以色列在加沙地带的军事行动造成大量平民伤亡,医院、学校等非军事目标遭轰炸的画面通过社交媒体传遍世界。
当美国民众看到巴勒斯坦儿童在废墟中哭泣,而以色列士兵在一旁嬉笑时,愤怒情绪爆发了。
民众们交的税款,却用来打击无辜的平民百姓,于是从纽约到洛杉矶,数十座城市爆发了抗议活动。
美国国会通过的《反犹太意识行为法案》更是火上浇油。该法案禁止传播“犹太人控制美国”的言论,不准为巴勒斯坦难民发声,甚至对宗教故事进行修改。
这种捂嘴的行为更加剧了美国人的愤怒,不满情绪逐渐转化为对犹太人的敌意,就像大萧条时期那样,当人们找不到发泄口时,便将怒火倾泻到最显眼的群体身上。
科恩的办公室墙上挂着一张美国地图,上面用红点标注着反犹事件的发生地,密密麻麻的红点几乎覆盖了所有主要城市。
他指着地图:这些红点的分布,与1930年代德国早期冲突的地点惊人地相似。
从言语辱骂到肢体攻击,从标语涂鸦到极端分子囤积武器,这一过程与历史上的悲剧前奏如出一辙。
如今,网络上充斥着“犹太人要毁灭美国”的阴谋论,这些言论被制作成短视频,通过算法推送给越来越多的人。
一些市长候选人在演讲中宣称“要驱逐外来影响”,赢得台下阵阵掌声。
德州某学校的教材中曾加入“犹太人是否影响美国经济”的内容,尽管三个月后便撤回,但已在学生中造成不良影响。
以色列国内对科恩的言论反应两极。有人指责他小题大做,破坏美以关系;也有人私下向他提供材料,坦言“我们都有同样的担忧,只是不敢说出口”。
2025年6月,美国国务院反仇恨专员终于承认“犹太社群的安全感正在下滑”,这句话被犹太社区视为重要信号,却也让更多人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科恩仍在日复一日地整理新的反犹事件案例,他说自己并非预言家,只是想让人们看清正在发生的事实。
“仇恨并非突然爆发,而是由一次次沉默和纵容滋养壮大的。”他在一次讲座中说道。现在的问题不在于悲剧是否会发生,而在于是否有人愿意站出来说“不能这样下去”。
历史早已证明,当所有人都选择沉默时,黑暗便会悄然降临。
更新时间:2025-07-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