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给孩子适度的期望?如何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9月27日,由东莞市教育局主办的“‘如何当好家长’大家谈”家庭教育活动2025年第5期在东莞市第一中学(集团)市十一中学和悦剧场举行。
本期活动围绕《适度期望让孩子成长有光》这一主题,邀请东莞市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高埗镇中心小学心理教师黄甜,东莞市家庭教育指导学科带头人、第十一中学心理教师王晓鲜,以及桥头镇第三小学学生家长邓志铭,与广大家长一起探索和分享如何让孩子的成长充满阳光和快乐。
新学期伊始,许多家长为孩子的未来设定了新目标。但家长过高的期望,有时可能变成压在孩子心头的大石。到底什么程度的期望才是适度的呢?它和过高期望、放任又有什么区别呢?对此,黄甜指出,适度期望的核心是匹配孩子的现有能力、年龄特点、性格特质,并稍加努力就能实现的目标。家长要学会引导孩子确立适合自己的目标,学会拆分大目标为小目标,循序渐进。
黄甜。
生活中,部分家长可能会在言语中透露出对孩子过度的期望,对此家长们该如何识别呢?王晓鲜表示,比较性语言不仅不会让孩子产生动力,反而会让孩子内心滋生自卑和怨恨,控制性语言会消耗孩子的内驱力,功利性语言则极其容易冲击孩子与快乐的链接。“我们需要关注孩子自身纵向的进步,真正地爱、看见并接纳那个不完美但很努力的孩子。”王晓鲜说道。
王晓鲜。
“在孩子的学业表现上,我们家长应当注重培养孩子持续发展的能力,积极向上的态度,不必强求具体结果,过程中习得的优良品质远比成绩结果更重要。”邓志铭表示,在课外兴趣上,家长应持全力支持但不强求的态度,主动从监督者变为陪伴者,应当意识到,兴趣特长上体现的品质能较好地反哺学习生活。
邓志铭。
在急剧变化的时代,家长应该如何做才能有效帮助孩子?邓志铭分享道,家长要灵活切换“避风港”和“教练”的双重角色,用理解代替谩骂,用行动代替指责,从孩子成长的监管者、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共建者,“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也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现场,王晓鲜也为广大家长出谋划策:相信教师的专业判断,发现问题,寻找问题的契机;形成亮点沟通的模式,家长和教师一起发现孩子细小的进步,给予孩子正反馈;践行周末三件好事的分享,如学习进步、交往友谊、生活小确幸等,更好地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状态;拓展周末愉快的相处时光,和孩子一起阅读、运动、烹饪,甚至是一起发呆,给孩子提供安全感、支撑感,提高孩子的幸福感。
为进一步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让期望成为照亮孩子成长的光,而不是灼伤他们的热,黄甜建议:首先要坚持因材施教原则,以孩子当下能力和成长轨迹为准;其次,坚持两个底层的概念,一是努力培养孩子坚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任,二是守护孩子的内在生命力,让热爱转化为动力;最后,树立多元人才发展观,注重过程,淡化结果,允许孩子犯错,相信他们会进步。“要根据孩子的特长和兴趣爱好,灵活调整期望,陪伴作为托底,鼓励作为支持。”黄甜说道。
撰文:黎晗 王慧
学校供图
【作者】 黎晗;王慧
教育莞家
更新时间:2025-09-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