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躺下不玩手机、点香薰、拉上遮光窗帘,还是睡不着。”住在北京的00后李小然,正在经历一个越来越普遍的现实:想睡个好觉,越来越难了。
她不是个例。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的《2025年中国睡眠健康调查报告》数据显示,全国约有3亿人存在睡眠障碍,近1.5亿人需要干预治疗。更值得警惕的是,失眠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它正在快速年轻化。
数据显示,中国18岁以上人群平均入睡时间是晚上11点15分,仅有不到4成人能在11点前入睡。00后、95后是失眠“重灾区”,不仅入睡时间晚,很多人还面临“躺着不睡、睡着易醒、醒了难再睡”的问题。
睡眠障碍的表现不止失眠一种——“睡不着、睡不好、睡不醒”是三大主流类型。其中,入睡困难、夜间频繁醒来、起夜后难以再次入睡,是典型的慢性失眠表现。医学标准上,每周至少失眠3次、持续3个月以上并影响白天功能,才会被正式诊断为失眠症。
而真正让人警惕的,是失眠背后的“连锁反应”——白天工作效率下降、情绪波动大、长期疲惫、免疫力下降。不少年轻人靠咖啡续命、靠酒精助眠,越喝越清醒,越熬越焦虑。
曾经很多人以为,打呼噜是“睡得香”的表现。但医学上,打鼾往往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的一种表现,会导致夜间频繁觉醒、白天嗜睡,甚至诱发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中国睡眠研究会估算,70%的睡眠障碍为不同程度的失眠问题,但像OSA这样的“沉默杀手”也在逐年增加。
更关键的是,睡眠问题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和焦虑、抑郁、慢性疼痛、心血管疾病关系密切,甚至是这些问题的“前哨信号”。数据显示,68%的抑郁症患者、45%的老年痴呆患者在疾病初期都有睡眠障碍表现。
睡眠问题的成因复杂,既有生物因素(如激素紊乱)、心理压力,也有社会层面的影响。工作节奏快、生活节律紊乱、深夜加班、手机成瘾,都在打乱人体的“昼夜节律”。
睡眠障碍的社会成本正在迅速上升。兰德公司预测,仅美国、英国、日本等5国,2025年因睡眠不足造成的经济损失可达7180亿美元,占GDP的1.4%—3.2%。中国尚无具体估算,但从城市白领、轮班工人到学生群体,睡不够早已成为一种“全民隐疾”。
比如,初中生马小壮年初被诊断为植物神经紊乱引发的睡眠障碍。他不是个例。此前教育部要求,小学生每天要睡10小时、初中生9小时、高中生8小时,但现实是,平均仅有7.65、7.48、6.5小时。这意味着,孩子们的睡眠债从小就开始累积。
更现实的是,在如今这个“随时待命”的社会节奏中,很多人根本没有条件去“规律作息”。不少企业的工作节奏,让人处在持久高压和信息过载中,到了晚上大脑依然“开派对”,睡眠自然成了奢侈品。
睡眠障碍不是“矫情”,更不是“熬一熬就好了”。它是身体的预警机制,是心理状态的晴雨表,更是公共健康需要关注的重点。睡不好,不只是你一个人的问题。它关乎工作效率、社会成本,甚至整个国家的医疗负担。
健康中国2030战略已将睡眠健康纳入规划,但从实际情况看,睡眠教育、医疗干预、企业责任与城市环境改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你以为你是在熬夜,其实是整个人在被掏空。睡个好觉,正在变成这个时代最奢侈的自由。
更新时间:2025-09-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