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初,一条关于“山姆2公斤冰块卖22.8元”的消息登上热搜榜首,瞬间点燃了全国网友的情绪。
在炎炎夏日里,原本最不起眼的冰块,突然成为全民热议的消费焦点。
这款由农夫山泉为山姆专供的“纯透食用冰”,宣传其选自千岛湖水源,号称采用24至32小时的超低速缓冻工艺,晶莹剔透、持久耐融。
售价定在2公斤22.8元,也就是一公斤11.4元,几乎是市场均价的1.5到2倍。
消费者迅速算了一笔账:做这2公斤冰,只需要4瓶500毫升的农夫山泉,成本不过4元出头,山姆却标上了将近六倍的售价。
“冰块刺客”的标签就此挂在了山姆的脖子上。
而面对质疑,山姆客服在回应中强调其“技术含量”和“定制属性”,并解释了高成本来自缓冻工艺和食品级卫生保障,可同样的信息,在不同场合中却口径不一。
信息来源:热搜爆了!山姆2公斤冰块卖22.8元,网友吵翻:“嫌贵别买”,21世纪经济报道《21世纪经济报道》官方账号2025/07/08
7月8日,当记者以消费者身份再次咨询时,客服却改口称价格“会随市场波动而变化”,闭口不谈“技术溢价”。
这场关于“2公斤冰块值不值22.8元”的争议,不仅是一场商品定价风波,更是对品牌背后商业逻辑的集中质问。
讲真,哪怕你把冰块包装得再高端,讲得再玄乎,它的本质还是水。
水加电,再加上包装运输,一公斤能值11.4元吗?就连业内人士也说了:冰块融化快慢的根本原因不是“工艺黑科技”,而是有没有气泡、环境温度是不是高,空气接触面大不大。
而去除气泡、提高密度,也并非什么“独门秘方”,只是缓冻——一项老掉牙的传统工艺罢了。
所以问题就来了:为什么要为一个原本家庭冰箱也能完成的事情,掏出几倍的价钱?
支持者说这是“方便”,是“干净卫生”,但方便从来不是漫天要价的理由。
更何况,市场上类似产品比比皆是,盒马、奥乐齐的同规格冰块不过17元上下,盒马甚至曾在2022年卖过4.9元的160克冰杯,现在已降至2.5元,三年腰斩。
一位美国华人在社交平台分享,称在美国买14磅(约合6.3公斤)冰块要5美刀,也就是人民币35元,比山姆超市的便宜一半。
唯独山姆不降反升,定价反常,凭什么?
所以,群众的质疑绝非空穴来风,这背后其实是一场“日常用品高端化”的品牌操控游戏。
一边是“会员制高端品牌”的光环,一边是明码标价下的价格虚高,山姆这波操作,说到底,就是打着“精品定制”的名义,把老百姓当成了冤大头。
不过在质疑声中,也有消费者力挺山姆,认为这种冰块干净、耐融、省事,确实比自制冰更有“高级感”。
制冰其实并不简单,据业内人士解释,真正的食用冰与家用冰块有着显著区别。
透明无气泡的冰块不仅要用过滤水,还需采用低温缓冻工艺,逐层凝结、排气排杂,才能保证晶莹剔透、融化慢、保质期长。
此外,生产成本远不止水和电。
人工、设备折旧、电费、仓储冷链运输等环节加起来,才是大头成本。
南京一家制冰公司负责人透露,制造10千克“酒吧冰”的批发价高达80元,其中50%以上是人工成本;而更便宜的“机器冰”,20千克也要60元。
而像冰杯这种带盖密封包装的冰块产品,包装材料本身就占据了约一半的成本,塑料杯、封膜、外箱、运输费用叠加后,每个冰杯的利润往往不到0.1元,甚至更低。
《2025中国都市消费行为白皮书》数据显示,冰杯销量连续两年增速300%,一线城市人均年消费冰杯达48杯。
盒马、便利蜂、罗森等零售渠道早已推出自营冰块产品,蜜雪冰城延续“1元冰杯”策略,伊利、蒙牛等乳企也强势入局,农夫山泉则在2024年全面发力,将食用冰推入各大便利店。
冰块俨然已从“附属品”变身“刚需快消品”,甚至成为饮品品牌引流、拓展场景的重要利器。
湖南冰勋制冷设备有限公司创始人透露,其制冰设备销量近两年增长了2—3倍,客户从传统冰厂到便利店、饮料品牌,遍地开花。
制冰生意一度被视为蓝海,数据显示,仅“冷冻饮品及食用冰制造”一项,相关企业就有553家,其中179家成立于近5年。
信息来源:卖冰大火,农夫山泉们的“搭子”生意,经济观察报,2025-06-28
市场竞争虽激烈,但价格却越来越“接地气”了。
2022年盒马160克冰杯售价4.9元,到2025年已降至2.5元左右,价格近乎腰斩,逼得山姆的22.8元价格显得更为“突兀”。
冰块,本来只是饮品的附属品,却被山姆和农夫山泉联手仪式感包装,制造出所谓“品质消费”的话术陷阱。
而大众在日复一日的物价上涨和工资原地踏步中,只能用自己的钱包为这种消费升级的幻想买单。
而更值得警惕的是,这并非山姆第一次被质疑“割韭菜”。
早在今年初,山姆母公司沃尔玛就曾因企图将美方加征的关税压力转嫁给中国供应商,被商务部约谈;
6月又因食品不合格、净重造假被罚;
甚至连一包800克的章鱼足实际只得720克,连消费者手里的秤都不放过。
你可以说山姆在经营上“精明”,但我们也要认清:它的精明是建立在榨取消费者认知的基础上的。
这几年,沃尔玛在中国的传统卖场五年关店129家,反倒是山姆会员店如雨后春笋般扩张。
原因很简单:传统超市拼不过价格战,就转身拥抱“精英消费”,把“中产焦虑”变现。
但说白了,精英的外衣下,仍是那熟悉的利润最大化逻辑。
别忘了,那些动辄宣传“健康、纯净、高端”的商品,可能只是换了包装、讲了新故事,骨子里还是最朴素的工业产品。
而真正值得尊重的品牌,不是让消费者被“智商税”收割,还要反过来感恩戴德。
不可否认,在快节奏生活中,消费者越来越愿意为“便利”“品质”买单。但这不意味着可以任由品牌随意定价,用营销术语替代真实价值。
对山姆来说,冰块或许只是一次试水,但对消费者而言,却是一次信任的考验——
我们可以接受适当的溢价,但无法接受“智商税”式的定价套路。
我们要的不是冰块多“透亮”、多“耐融”,而是一个讲理的、诚实的消费环境。
随着更多企业进入食用冰市场,行业格局尚未稳定,“洗牌”即将到来。
是持续内卷降价,还是通过创新服务和透明定价赢得口碑?
选择权,始终在消费者手中。
更新时间:2025-07-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