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二宝普遍更依恋父母,多是母亲。因为出生时就有人“跟自己抢妈妈”,还因为自己弱小,更需要黏住父母寻求保护。
其实两个孩子都很依恋父母,只是大宝表现的不明显,特别是哥哥觉得自己应该更成熟,所以心理上不允许自己表现的粘人和不成熟。
一碗水往平处端,但是总端不平。
记得跟一位月嫂聊天,她有两个儿子,相差八岁,每次给弟弟买奶粉,必须得买同款奶粉给哥哥,买钙铁锌片和助消化的保健药片,也得买同款两份,不然哥哥会闹情绪。
01
不懂需求,脑补来凑
两个孩子需求本不相同,奶粉买两份未必是哥哥最开始的诉求,可能被妈妈脑补和片面解读,最后不得不买两份同款。
这不是买同款能解决的事,大宝会一直不满意,因为大宝最真实的需求没有被满足,他的年龄可能需要的是电子产品,买再多奶粉依然不满足。
满足真实需求,能省下没有必要的精力和金钱,大宝的心态才能更稳定。
说到电子产品,会冲击父母大脑里的设定值,这是另外的教育认知了,总体上,孩子的真实需求都与发展自我有关系,堵不如疏,拧巴的解决方式会产生更多问题。
02
年龄小自带“可爱”加持
家中年龄小的孩子自带“可爱”属性,有了可爱的加持,必定会得到一位长辈的偏爱。人是视觉动物,看到可爱的孩子会偏向,有什么好吃好玩的优先给他。
物质不足以表达爱意时,会用态度、语言、触摸等非物质的爱意表达方式,总之年龄小的孩子容易得到偏爱。
这种偏爱更容易表现出来,能够外显。父母长辈心底可能更注重大宝,或者两个孩子差不多,但是爱意表达容易外显在年龄小的孩子身上。
大宝未必能理解这么深,从父母长辈外显的爱意表达上,误以为父母长辈更疼爱弟弟妹妹。
此时,大宝会用隐形的反抗呐喊,可能是欺负弟弟妹妹,也可能是经常发脾气引起注意。
父母长辈觉得大宝特别“直”,情商不如二宝,不太讨人欢心。
形成这个循环以后,大宝会更加作闹,父母更加疼爱弟弟妹妹。
03
竞争意识
“抢父母”的功夫,二宝天生就会,这方面能力普遍比大宝强。
第一个出生的孩子,多年没有人跟自己竞争,已经形成了某些心理模式,因为二宝的出生,突然觉得“有威胁”,“被迫”发展出了竞争行为。但早期甚至很多年争夺父母长辈疼爱的功夫不及二宝。
再加上二宝的自理能力强,容易与哥哥姐姐看齐,对比起来大宝没有那么给父母省心。
有的二宝很“精明”,发现不能把父母都揽过来偏爱自己,舍尔求其次,用铆钉铆住爸爸妈妈中的一人,得到全方位的偏爱。
有意思的是,大宝会选择类似的方式铆住另一个人。
有些家庭爸爸妈妈有各自偏爱的孩子,甚至为了自己偏爱的孩子争吵。
孩子的“手段”很多,天生的生存驱动,或可爱、或依赖、或独立、或提供情绪价值,总之要得到很多的偏爱、物质、照顾。
结语
是否一碗水端平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看懂孩子没有说出口的需求,以及弯弯绕绕不精准的表达方式。个体有差异,诉求各不同。能扑捉到孩子隐藏在内心的渴望,做智慧父母。这样既能稳妥处理孩子之间的矛盾,也能改善一部分其他教育问题。
更新时间:2025-09-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