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讯息,最先不是从日历上得来的,也不是从呼啸的北风里听来的,而是从每日走过的那条老街的空气里,一丝丝、一缕缕地嗅到的。那空气忽然变得清冽、硬朗,像一块凉而润的玉石,贴在脸上。天色也改了脾气,不再是秋日那种高旷的、明亮的蓝,而是一种沉沉的、铅灰色的调子,仿佛天也怕冷,将身子蜷缩了起来,低低地压着屋檐。
街边的梧桐,叶子已落得差不多了,光秃秃的枝丫带着一种清瘦的骨感,倔强地指向天空,像是用焦墨在宣纸上画出的寒林。风过时,不再有沙沙的喧嚷,只有一阵短促而干冷的“呜”声,从枝头掠过,显得天地间分外空旷。街上的人们,也都裹紧了衣衫,步履匆匆,那呵出的一团团白气,成了这寂寥天地间唯一看得见的、温热的话语。
这景象,总让我无端地想起古人。在那些没有暖气的漫漫长夜里,他们面对寒冬,该是何等心情?是白居易笔下“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的那份孤寂的聆听,是岑参笔下“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的那份边塞的苦寒,还是杜甫在《又雪》中那句“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的纷乱与忧愁?冬,在他们的诗行里,似乎总与艰难和寂寥相伴。
然而,冬的将至,又不止于萧瑟。你看那菜场里,大白菜堆成了小山,人们正忙着腌制冬菜;家家户户的窗台上,也开始挂起了腊肠、鱼干,在日渐稀薄的阳光里,酝酿着一种结实而温暖的咸香。这便是一种无言的抵抗,也是一种笃定的期盼——将秋天的丰腴,细细地收藏起来,用以对抗冬日的严寒。生命在此刻,不是退缩,而是转入了另一种更深沉、更内敛的形式。
夜里,泡一杯热茶,坐在窗前。窗外是清冷的,窗内却有一圈温润的光。冬的将至,仿佛也催促着人向内里走。它像一位严正的朋友,提醒你放下外在的浮华与喧嚣,去面对自己内心的真实。万物都在沉寂中积蓄力量,人又何尝不是?这寂静,并非空无,而是一种饱满的、待发的宁静。
又是一年冬将至。它带来的,不只是身体的寒意,更有一份心灵的清醒。我望着那深邃的、仿佛在酝酿着初雪的夜空,心中竟也生出一丝奇异的平和与期待。
更新时间:2025-10-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